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08 10:21:29

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环境化学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进而达到控制污染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一门课程,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一)针对教学中涉及的大气、水、土壤等内容进行思政融入;(二)教学方法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途径;(三)注重教学成效。专业知识植于中国国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利用启发与隐性教育方法避免了思政内容的突兀性,使专业思政更加鲜活生动;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的,坚定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增强了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环境化学课程在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国家建设成就与发展战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有效地契合于专业理论教学中,形成了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的协同效应。专业知识植于中国国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利用启发与隐性教育方法可避免思政内容的突兀性,使课程思政更加鲜活生动;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增强学生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

作者:牛之欣 杨杰 程全国 林静雯 魏建兵

上一篇:环境敏感区在评价分类管理的应用 下一篇:本囊对虾冬储高效养殖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