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10-13 11:23:5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出现新情况,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与转移就业意愿发生很大变化。准确把握新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宣城市宣州区为例,对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特点、行业分布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应对思路和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传统赖以谋生的土地,涌入城镇转移就业,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工潮”。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为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1]。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转型,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以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积极探寻引起相关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应的转移就业改善措施,持续改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进而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促进农民,而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民增加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进入新时期以来,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农民从农业生产中直接获得的收益不断减少,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呈现下降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略以及广大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2]。在此背景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外出务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9年,宣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94元,增长了9.8%,其中通过转移就业获得劳务收入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1.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2000-2019年,宣州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攀升。以2018和2019两个年度为例,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58.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比1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7:40.5:47.8;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比10.3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38.7:50.9。可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发展,给第一产业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深刻变化。

1.3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步伐逐步加快,广大农民进城、进厂务工,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3]。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也弥补了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空白,许多苦、脏、累的工作基本都由进城务工农民承担,进城农民已经成为城市正常有序运转功能中的重要一环,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2.1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情况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苏浙三省交汇处,是地级宣城市人民政府驻在地。全区面积2585平方公里,总人口86.34万人,劳动力人口约为50万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比约60%。外出或就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5%左右。

2.2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转移的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相比较高,达到高中或相当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二是转移的人员中以男性为主,占比达61%,女性占39%,“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依然沿袭,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三是转移的地区方面,过去主要转向经济发达地区,省外较多,省内较少;现在是转向经济发达地区与转向省内其他地区、甚至就地转移就业并重。四是转移从事行业仍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部分从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工作,技术性、技能性工作较少,转移就业的层次不高。

2.3相关政策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措施。2020中央一号文件专门针对“稳定农民工就业”作出安排,提出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推进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等;同时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以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立”为重点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释放农村活力,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存在的问题探析

结合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展开分析,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表现出较多的问题,如: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组织化程度较低,政府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开展。下面对相关问题做具体分析:3.1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较低总体上看,全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够高,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特别是45岁以上及女性两个群体显得更为突出,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随着科技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需求加大,开出各种高薪优厚条件,但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4]。而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只能集中于工业、建筑业以及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作枯燥,收入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期望的岗位与其实际能获得的岗位之间匹配度较低,导致就业稳定性差,容易造成转移回流。

3.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不充分

目前国家社会保障网中最主要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制度,虽然是法律强制性规定必须参加,但在实际执行中,用人单位往往只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购买工伤保险,较少购买养老、医疗、失业三种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则更少。这其中固然有农民工缺乏自我保障意识,为了省钱放弃购买,但更主要的还是部分企业逃避责任,侵害职工利益;加上社会保险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异地缴存转移接续难,执法和司法保护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工享受相关社会保险保障种类不足、比率低、缴费基数低等问题仍然较普遍存在[5]。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到城市后,在住房、子女入学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也无法与城市人口同等享受。如在宣州城区,除部分特殊情形外,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尚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政策性住房保障范围;农民工子女如果没有城区户籍,只能在城区周边一些指定学校就读,而不能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主城区内学校就读。

3.3组织化程度较低,政府服务供给不足

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需要转移就业的人数众多,要想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发力,特别是政府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从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还是以自主转移为主,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缺乏有序性。当前许多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以及维护稳定上面,而对于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没有给予同样的重视,表现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方面,组织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措施,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与扶持;另外,也没有起建立很好的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加稀少。

4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当前应对之引起充分的重视,并根据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改善对策,形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保障,让“三农”问题能够在转移就业中顺利得到解决。

4.1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

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迭代,传统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并大量应用,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从过去主要强调体力转变为更加强调素质和技能,用工需求的转变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出巨大挑战,因此加强转移前的就业以及创业培训显得愈发重要。加强就业培训的组织性,对于转移区域、培训的主体、转移岗位等进行细致分析,结合转移实际、工种需求、行业要求等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技有所需,训所有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培训项目和课程,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兴技术、新兴业态,提前谋划开设相关急需技能劳动力培训,争取转移就业主动权。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

4.2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

健全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着他们能否走得出去、稳得下来。对于转移地,应当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相关保障问题,诸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留守儿童的教育照护,空巢老人的关爱帮助等等以及一些普惠性的保障保险福利政策,都要给予转移人员及其家属同样享受、同样待遇,不能差别对待,以减少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走出去。对于就业地,首先要重点解决转移人员社会保险覆盖不全面的问题,要加大执法和司法保障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用人单位逃避法律责任、不为农民工缴纳或者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主动要求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积极解决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子女教育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坚决清除一些不合理的障碍和藩篱,使他们能够同等享受所在城市的各项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另外还要着力解决各地社会保障制度不衔接,异地缴费、报销、转移接续不方便、程序繁琐等问题,让农民工在转移地能够安心就业,稳得下来。最后,应加强转移就业地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牵头,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工资保障制度,避免出现农民工工资低于最低标准、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出现,保证各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薪酬。此外,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加班情况进行监管,坚持自愿加班原则,且应依照规定支付对应的薪酬。

4.3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帮助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就业。首先要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数据调查统计,掌握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规模、结构、意向等基本信息,做到底数清。其次要牵头建立专业性权威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及时企业用工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推介给相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再次要积极做好转移就业人员跟踪管理服务,了解掌握他们在转移地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有关困难和需求,通过建立经常性联络机制或者在重点地区设立工作站等方式,与转移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协调沟通,帮助解决相关问题,依法维护正当权益。最后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形成强大合力,例如宣州区于2019年底起,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本地一家知名网络论坛合作,由该论坛负责策划、组织举办各种公共就业招聘活动,由于该网络论坛在当地影响较大,会员和帖子浏览量都较多,加上宣传手段灵活、新颖,吸引了大批企业和农民工参加,有效帮助农村劳动力找到合适就业岗位,取得明显效果。

4.4积极引导树立科学理性就业观念

为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科学引导,使之能够更好地面对新时期的就业形势,顺利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关键应从转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着手。首先,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改进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设定求职意愿、劳动报酬、发展前景等,先就业后择业,或者以创业来实现就业。其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宣传手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传统的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让科学就业观念深入人心,这将更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再次,注意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榜样和模范自身的实质性改变,让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从而使之学习和效仿。最后,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自主性创业。对于一些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起一定经商理念和资金的农民工,可在转移就业观念引导的过程中,鼓励这部分农民工进行自主性创业。以此不仅能够促进这部分农民工收入增加,而且能够带来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对促进地区就业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适当给予相关自主创业人员一些帮助,如:提供技术信息方面的服务;开展必要的创业培训;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小额度的贷款担保等,积极做好自主创业扶持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与转移就业意愿出现较大的变化,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形势,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动力人口就业率提升,当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树立科学理性就业观念等措施,全面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逢兰.吉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现状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4):17-18.

[2]罗青兰,王春艳,苏欣.吉林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6):99-100.

[3]赵砚文.提高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36):8-9.

[4]饶炯,李嘉燕.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南方农村,2015,31(05):39-46.

[5]罗明忠,罗琦.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对其非农就业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06):144-152.

作者:张丽 单位:宣城市宣州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

上一篇:资本项目管理模式及初步想法 下一篇:舞蹈在企业文化及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