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思考

时间:2022-08-18 09:22: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思考

摘要:笔者选择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MP分析方法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方面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RMP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传承,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正确认识处理好非遗与旅游的关系,开发非遗旅游产品,是实现非遗与旅游“双赢”的关键所在。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昂普理论从RMP三个方面分析江西非物质文化,从而给江西省的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对策建议[1-4]。

1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RMP分析

1.1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R性分析

1.1.1江西省非遗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的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所示,江西省共有7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包含十个类别,可称为亚类。本篇论文结合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江西省非遗旅游资源分为文学、表演、技艺、民俗四个主类。从以上四大主类和十大亚类中可以看出,表演类、技艺类和民俗类非遗资源占绝大多数。

1.1.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情况

从非遗名录统计数据上来看,如表3所示,江西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为主,同占比21.4%,占比最少的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同占比1.4%。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舞蹈占大多数,比例分别为26.4%、18.6%和16.4%,共占江西省省级非遗总量一半以上;占比最少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现今为止也存有9项。综上,结合江西省部级和省级非遗旅游资源类型发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以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为主,大部分非遗旅游资源属于观光游览型、参与互动型和感官体验型。

1.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M性分析

文章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江西省省内居民、在校大学生及外地游客等,发放问卷223份,有效填写223份,回收率100%。

1.2.1游客基本信息分析

对游客基本信息的调查主要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年收入五个方面,统计五个数据的数值,可以此作为变量,与游客的认知和偏好程度进行交叉分析,进而得出江西省游客的基本特点和对旅游市场的偏好关联。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共有男性93人,女性13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9~25岁之间;大专、本科及硕博以上学历占比82.96%;游客职业中学生最多,占比30.04%,月收入多集中在8000元以下。

1.2.2游客对非遗的认知分析

通过分析游客认知,大多数人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认为各国各地有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好的保护意识。但约有一半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甚微,20.18%的人对非遗不感兴趣,36.32%的人对非遗的概念和类型不太清楚,还有25.11%的人身边缺少对非遗的宣传,说明非遗的普及度广,却不够深入。

1.2.3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类型的偏好分析

如表4所示是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类型的偏好程度,共设置了8个常见的产品类型,分为四档供游客选择,现将这四档选项从很感兴趣到完全不感兴趣分别赋值,分别对应4分、3分、2分、1分,再乘以各档百分比,得平均值,可通过最后得分比较得出较为受欢迎的产品类型。由数据可知,得分最高的分别是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技艺制作和民俗活动体验,这三类得分都在0.8以上,说明在非遗旅游活动中,人们更普遍地选择动态的、互动参与性强的非遗旅游产品,这也符合当前体验旅游的特性。且通过数据也能发现,静态展示型的产品类型选择率虽然低于互动参与型的产品类型,但选择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可以进行动静结合,既满足游客猎奇参与的心理,也留给游客一个放松休息的间隙。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1)开发时要根据不同的客群市场进行市场细分,设置不同消费水平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2)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工作,实施举办讲座网络宣讲等举措;3)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选择方面,更多倾向于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技艺制作和民俗活动体验,应当多开发观光游览型、参与互动型、感官体验型等非遗旅游产品;4)游客对非遗文化内涵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开发过程中要各具特色,还需要蕴藏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游客对非遗旅游产品的需求和偏好。

1.3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P性分析

1.3.1非遗旅游产品数量日渐增多

江西省共有7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涵盖10个类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而非遗旅游资源本身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使得衍生旅游产品的数量得到增长。

1.3.2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单一

江西省非遗旅游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可以概括为三类:博物馆模式、动态实景演出模式和非遗主题公园或非遗主题线路等综合型模式。静态的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动态的比如“滕王夜宴”“天下三清”“寻梦牡丹亭”等实景演出;非遗主题公园和非遗主题线路这种综合性的模式主要是从非遗中提炼出某一确定的主题,再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开发出各种不同的能体现出主题的旅游产品。

1.3.3产品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特色不够突出

在江西省现有的非遗旅游产品中,对非遗文化内涵的发掘还处于比较浅层的阶段,即使是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很少对非遗的起源、发展历程、价值等作详细解说,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介绍,游客在观光游览时只知其形不知其意。而在上述对非遗旅游市场的调查中可以得知,游客们对于非遗旅游产品往往最在意的就是文化内涵的体现,所以在开发非遗旅游产品时最核心的部分应是文化内涵的挖掘。

1.3.4商品市场比较局限,管控不足

江西省现有的非遗旅游产品市场中,OTA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非遗旅游商品主要的销售方式还是通过旅行社或者游客自行在旅游地购买的方式进行,且市场上商品虽然种类繁多,但强有力的龙头品牌较少,管控不足。

2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2.1发展新的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多种开发模式联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应与时俱进,融合现代科技,增加科技感和潮流感,运用科技手段补充传统模式下的缺失。如表演类的非遗可以把演出时的服装、道具等文物进行静态展示,再安排真人表演或播放演出视频,在原有的产品模式下更便捷明了。对多类有关联的非遗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影响力,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这种组合模式可以是灵活机动的,也可以是固定搭配。

2.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品质化发展非遗旅游产品

不同的非遗旅游资源类型有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要根据非遗旅游资源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开发模式,甚至多种模式联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如针对传统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可以采用组合开发模式,将其打造成非遗民俗风情游的非遗旅游产品,客源人群以民俗文化爱好者和大众游客为主,产品内容则是该地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丧嫁文化、生活礼仪文化等,围绕民俗这一主体,大力挖掘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

2.3引进新的商品交易平台,严格规范非遗旅游商品市场

江西省目前现有的旅游商品多种多样,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旅游商品还是相对较少,市场潜力还是比较大的,补充完善非遗旅游商品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方面,首先,需要政府的加持帮助,促进各区域联合发展;其次,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对于破坏市场发展的企业,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维护商品市场的稳定;最后,企业方面需要严格把控商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制定科学的定价机制。

2.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扩大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征集范围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方的努力就能完善的,需要多方合作,注重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共同建立非遗旅游的人才机制,培养非遗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非遗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扩大征集范围,不局限于企业、高校、政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甚至可以通过征集或比赛的形式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征集设计方案,促进政府、非遗中心、旅游开发委员会和院校之间的共同合作[5]。

参考文献:

[1]蔡育玲,晏佳威,林玉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以江西采茶戏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01):108-110.

[2]桂美娜,苏婕,吴林,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其可行性发展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市场周刊,2019(3):53-54.

[3]陈炜.基于RMP分析的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科普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科普研究,2019,14(2):76-82+110.

[4]汪丽珍,王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22):119-120.

[5]胡旋.媒体碎片化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8):252-253.

作者:王蕾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统计与数据质量提升 下一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