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方式和策略

时间:2022-07-22 09:58:28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方式和策略

【摘要】在病毒疫情爆发后,审计署发出声明,针对此次疫情防控资金和接受捐赠的财物开展大型专项审计,并对此次审计范围作出部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疫情防控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各级财政抗疫资金的安排、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各级政府、部门接受社会捐赠款物的总体情况、捐赠款物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揭示专项资金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以期在人员紧、任务重、难以现场审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作用,保证疫情期间资金资产安全。

【关键词】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方式;应对策略研究

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为发挥审计发现问题的时效性,切实以审计监督助力疫情防控工作,解决审计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难以开展现场审计等矛盾,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就要保证突发性公共事项的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切实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按审计署要求,针对此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在疫情初期,重点关注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实情况,疫情防控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自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捐赠款物分配和使用情况;经济复苏期,重点关注对中小型企业相关税费减免、财政贴息、贷款优惠等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及绩效情况。

一、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重点

审计机关此次将专项审计工作贯穿于资金各个环节,为保证抗疫资金物资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审计机关此次重点关注的环节:一是各级政府针对疫情是否编制应急工作规划,规划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二是抗疫资金的下拨、管理、使用是否及时合理,是否存在滞拨、挤占和挪用等问题,发放的数额、对象、程序是否合理,是否设立专门的抗疫资金财政专户;三是是否有机制保证抗疫物资发放的公平公正,发放程序、数量、对象是否合理,接受的捐赠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抗疫款物在使用环节上是否存在截留克扣、损失浪费等行为。

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方式

1.坚持数据先行,提高非现场审计效率。此次病毒和以往不同,给实施现场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审计运用大数据,对财政、医院等数据系统健全的单位开展专项审计数据分析工作,形成数据资料清单,确保各审计组开展数据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开通政务外网并接通地方政府数据共享中心,在无法现场核查的情况下,实现审计需求和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远程交互。运用财政、税务、银行等数据,在审计中重点关注资金与物资的来源、去向、金额、数量等要素,分析疑点,查找问题,组织核查,确保高质高效地完成专项审计工作。2.建立健全日常审计机制,促进分配公平透明。此次疫情的开始阶段,审计重点是财政拨付抗疫专项资金和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款项使用情况。加强对资金物资分配的审计,确定发放的款物是否公平透明,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审计各级慈善组织等机构接受的捐赠款物是否专款专用,是否用于肺炎病人的救治支出,有无截留和挪用,审计款物发放使用的范围是否与实际需求一致。3.紧扣疫情防控政策、决策落实,促进重大政策审计。政府部门针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通常会根据相关事件的管理制度、历史经验,出台一些符合当地应对疫情的政策和措施。应重点关注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政策和措施的效率性,从根源上审计出台的政策规定是否存在不可行性、不合理性,是否和上级规定相冲突,分析政策对疫情防控的促进作用,能否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4.关注扶持政策制定,促进经济复苏发展。为进一步拉动经济复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以下简称《政策》),该《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予以扶持,黑龙江省财政厅也出台了财政补助等相关政策。此阶段审计工作,一方面审计对中小企业税收减免、税款延期缴纳、企业出口退税等政策、疫情防控专项资金补助力度、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给予的贴息政策、对患者承担的医疗费用给予全额补贴政策等是否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审计相关政策执行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难以落地、效率低下、群众不满等问题。

三、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存在的问题

面对此次疫情,审计部门充分调动了各级审计力量,按照审计署的部署,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捐赠资金的分配、重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审计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但不难发现,此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仍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的理论体系和法规政策不健全,缺少权威而统一的指导;受疫情影响,在审计过程中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整合审计资源不够,审计成本偏高;传统的常规审计程序难以适应,审计效率不足;审计人员业务不全面,难以应对税收、金融等业务,审计风险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四、完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对策建议1.制定出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因产生的环境差异,不能从常规的角度去审计和认定问题,可以用于定性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而法律法规无疑是审计人员手中的一把尺,通过此次审计,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省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的法律法规,保障审计结论的法律效力,降低审计人员风险。2.加强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属于紧急任务,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各级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动用大量的审计资源,各级审计机关中应当采用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审计方式,在审计任务下达后,各个审计环节需相互协助,加快审计进程。与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快速沟通的平台,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与突发性公共事项财政投入体系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强协作,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只有协同一致、统一作战,才能达到审计既定目标。3.储备审计资源,按专业和区域建立审计人才库。面对疫情的反复,此次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人才库,将审计人员信息按专业和区域录入人才库中,整合我省审计资源。4.转变审计人员观念,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在当前阶段,审计机关中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牵扯的审计业务范围广、要求高,审计人员不但要熟悉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税收、金融、工程等方面知识。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要注重审计人员传统观念的转变,注重对新技能的提升,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审计的进度和质量。5.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机关对完成审计项目的结果依法出具的结论性文书,为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的关注,依据审计署印发的《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向社会依法公开审计结果。由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结果社会影响力较大,遵循谨慎性原则,审计公告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的需要。此次重大突发性卫生公共事项的发生,对黑龙江省的应急防控系统是一次重大考验,黑龙江省既要应对本土的病例,还要防控境外输入。黑龙江省在应对这些事项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随着审计的深入也逐渐显露出来,审计的介入能及时发现在突发事项中的一些违规问题并督促进行整改,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审计针对应对疫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我省在疫情重创下的经济复苏和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跟踪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赵玥.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6

作者:刘艳 王燕 单位:牡丹江市审计局 深圳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下一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优势与推广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