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分析

时间:2022-05-21 10:15:10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分析

摘要:党的十以来,我国明确将立德树人定位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在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需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文章结合西安工业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改革经验,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教学设计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以期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涵盖了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1]。近年来,上海市“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一套有价值的“上海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课程思政改革已由上海区域试点探索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然而,高校中还存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误区,如何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误区

课程思政是通过发掘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职责的要求[2]。在理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识上的误区:狭隘地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与专业课教师无关;二是实施上的误区:部分人认为“课程思政”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即使将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也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导入部分,并没有深入到参与学习和最后对学生思想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上,此外,没有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系统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更不能把课程思政教育狭隘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真正实现引大道、启大志的教育目标[3]。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

在专业课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做到德智融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被影响,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4]。作为20世纪近代物理学的支柱,量子力学不仅解释了微观世界里的许多实验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开拓了一系列新的技术领域。本课程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不同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属性,根据具体知识点合并相近的思政元素类型,形成“思政线”,并在课程始末反复出现,在学生心中产生明显的思政痕迹,让育人工作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力量,有亲和力,有可信度。(一)从经典物理到旧量子论——破中有立、破立结合。进入二十世纪,经典物理学在解释新的实验现象时遇8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线状光谱等,这些实验现象有的用经典物理学理论解释不通,有些甚至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人们乐观的情绪被打破,有人甚至质疑经典物理学的普适性。普朗克大胆提出能量的量子化理论,宣告量子理论的诞生。基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推导出了普朗克公式,理论结果与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并以此为启发,爱因斯坦和玻尔分别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量子化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和原子线状光谱实验现象。后人将这三个理论统称为“旧量子论”。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一方面从实验现象出发,总结经验和规律,并提出新的理论,同时阐述先破后立的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从中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结合物理学家普朗克等人的生平故事,介绍物理学者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其中所渗透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破立结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创新精神就是教师结合知识点深入挖掘的思政元素。(二)从量子通信联想到航天工程名字的文化含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新量子论,结合量子态叠加原理、量子纠缠等量子理论,以及基于上述理论发展的“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很容易会联想到中国航天工程的一个个伟大壮举。特别是从“神舟”飞船到“天宫”空间实验室,从“嫦娥”月球探测卫星、“玉兔”月球车到到“天问”火星探测器,从“鹊桥”中继卫星到“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再到“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还有未来有望实现商业化量子保密通信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航天工程美丽奇幻的名字令人神往,正是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航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每一项实验蕴含的工匠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三)从量子力学开辟的前沿技术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或称为电脑时代。从中兴到华为,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暴露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巨大弊端,此次贸易战也让国人意识到,发展国产芯片行业刻不容缓。教师通过知识点和技术短板的讲解,激发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意识。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量子化概念的引入,开创了以激光为典型代表的光电子技术领域;基于量子纠缠效应开辟了全新的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等功能;基于量子相干性理论发展出彻底颠覆传统计算机概念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高速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功能等。我国在上述研究领域一直保持着国际领先的地位,教师通过挖掘和梳理这些思政元素,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建立思想价值观认同感。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对量子力学课程思政进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与评估的相互统一。基于对课程思政要素的梳理,探索适合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要素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从而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构建基于“BOPPPS”的教学设计方案,即Bringin(导入)—Objective(课程目标)—Presentiment(预测)—Participation(参与)—Presentment(陈述)—Summary(总结)的教学方案。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励学生积极探索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反思,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这一过程,最终使学生在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过程中理解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课程思政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本文结合“量子力学”课程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从思政元素的发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等方面讨论了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保林,杨兵兵,李莎,宋丽平.“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机电教育创新,2020(1):194.

[2]李静.理工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9,1:29-30.

[3]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2:93-97.

[4]马欢,孙宜龙.“双创”视角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人才培养,2020:82-84.

作者:刘蓉 吴玲玲 侯宏录 刘王云 王谦 胡锴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上一篇:数据推荐算法融入直播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