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时间:2022-05-12 08:29:47

工程经济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摘要】工程经济是高等院校土建大类所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文章分析了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提出了课程讲授要点与思政内容的映射融合,旨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科类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人文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课程思政开始从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全国性行动。2018年开始,课程思政实践在全国推广,理论界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1]当前,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聚焦在内涵诠释、元素挖掘、方法创新、教学实践等四个主要领域。[2]随着课程思政理念逐渐成为中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逐渐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涌现了大量从“方法论”和“实践论”角度出发总结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经验,这些都为各个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课程思政研究需要加强实践层面实施与实效的考察与分析,特别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施为重点,聚焦实践中的一些盲点、难点、堵点问题的研究,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等具体方式,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工程经济是高校土建大类所有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受众广泛,工程经济的教学课堂由此成为土建大类专业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工程经济课程一般都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时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并开始对专业课程有所接触,此时正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良性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是育人观、使命观、教学观、课程观的教育变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从而达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二)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大学生的政治观日趋成熟,大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崇尚知识和科学,渴望成才;重视基本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道德取向上追求公平正义;学习成才动机强,态度端正。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不足方面:盲目乐观的骄傲心态和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人生目标迷茫,把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科学的理想信念尚未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奉献感不足,存在自私自利、享乐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土建大类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调查显示,企业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外,还对职业素养、人际沟通、经济法律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生要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环境,就需要在校期间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综合素养的提升。(三)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基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指出,工科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总体上讲,工程经济的课程教学目标是:①知识目标。掌握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②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③素质目标。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总之,以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经济课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思想性,它包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三思而后行做法,技术与经济关系中的对立与统一哲学思想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系统化地整理和提炼,它们为工程经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程经济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基于工程经济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和特点,围绕重点、难点,积极发掘思政元素,设置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切入点(见表1),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把工匠精神贯穿到整个授课的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平台、成效体现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明确育人要求,全面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质量。[4]有鉴于此,工程经济教学中可以从以下路径开展课程思政。(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工程经济课程本身蕴含着很多朴素的思政资源,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历程时,通过引入大量工程建设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巨大成就,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建设的自信心。(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经济课程特点是三多:概念多,理论多,计算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这门课程涉及大量相关学科基本概念,大部分来自包括会计、统计、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也有一些工程经济本学科的特有概念,比如经营成本、价值工程等。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既要正本溯源,又要融汇贯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很好的机会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例如,在学习投资回收期指标时,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投资回收对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做现值分析和年值分析的对比时,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国家富强与社会和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三)法治教育。工程经济的学科要旨是引导学习者对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问题做经济分析和思考,让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前提是符合国家的制度化安排。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有丰富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对于学好工程经济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企业及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折旧计提方法时,讲到不同折旧计提法与地方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强调纳税义务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完成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饱满有质感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从而使教学设计非常有张力有空间。教师可以有大量机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深刻挖掘出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配上相应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或名言警句,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能实现教学目标中的素质目标。(五)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习者树立职业理想,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工程经济课程是土木大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大类学生所要从事的建设领域的特点之一是随时要准备应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要在职业教育阶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才能做好应对复杂工作环境的准备。比如,在介绍工程经济分析原则时,通过讲解效益最优原则和方案可比原则,鼓舞和坚定学生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的职业信念;在讲解等值计算五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时,通过举例介绍重大工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历程中建筑业前辈们的职业操守和艰苦奋斗,进而树立砥砺前行奋斗强国的勇气信心和远大志向。

三、高校工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匠心点亮人生。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大学工科专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课堂,将有助于培育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从而练就工匠技艺。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的严谨工作态度与作风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同时,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专业知识点的细微剖析,努力培养学生“专”与“精”兼备的一技之长,都是工匠精神的传递。大学教育期间虽暂时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大国工匠,但是能够通过平台的搭建,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铸造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是个体对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它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而人文精神是个体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是人文知识的传播者,可以将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当中。结合不同的课程,人文知识的传播可以包括职业精神的融入、价值信仰的引导、科学精神的培养、传统文化的陶冶、人文思想的植入。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理解技术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从而拓展自身的人文知识宽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价值引领成长。仔细梳理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需要注意三个融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相融合。思政元素来自于:①专业课程知识点中所承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思维、逻辑、情感;②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③实验实训课的思政元素承载量大,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客观严谨细致的科学观训练、团队协作、发现与质疑、创新思维都涵盖其中;④选择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在原案例中添加和移植思政元素。(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育人润物无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触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显性到隐性,设计和建构思政育人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5]让各种思政要素有效地融合在教学过程的各方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使课程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平稳”地进行,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避免生硬地灌输思政元素,要通过知识关联、案例介绍等途径,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讨论教学法,促进学生思考。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贺武华,.王凌敦..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4):.26-30.

[2].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46-48.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0-02-25..[EB/OL].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作者:刘薇 张清涛 孟化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对策 下一篇: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