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探讨

时间:2022-04-22 10:26:55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探讨

摘要:打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由于思政“金课”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打造思政“金课”的前置条件是实现五个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即从培养“理性思维”调整为培养“立场思维”;从注重“课堂效果”调整为注重“受益终生”;从“以学生为中心”调整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迎合学生”调整为“迎合现实”;从单纯的“信仰驱动”调整为“联合驱动”。

关键词:高校;思政“金课”;教师;学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1]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的建设成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八个相统一”,切实增强课程教育实效,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金课”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现实价值

1.打造思政“金课”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鲜明地彰显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事实上,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一个规律:什么时候我们放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什么时候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的局面;什么时候我们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什么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2]要以打造思政“金课”为主要抓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2.打造思政“金课”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思政“金课”,必须围绕和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入心化行,学生终生受益。“00后”是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有着快速接纳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和特质,从而使得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难题。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思政“金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客观需要。3.打造思政“金课”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前提和基础。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期望和要求。在思政“金课”的视野下,思政课教师有着多重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学资源拥有者和提供者转为知识内容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助力学生实现高阶教学目标的“脚手架”以及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者。

二、打造高校思政“金课”的前置条件

1.从培养“理性思维”调整为培养“立场思维”。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让人无从选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圈获取信息,在大数据、算法推荐的技术支持之下,直接导致人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固化与狭窄。信息不需要捏造,只需要截取“想让你看到的真相”,就足以引导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左右信息接收者的情绪,作出信息制造者想要的判断,并在社交圈达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理性思维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侧重于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本就是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如果说学生通过其他课程“金课”的“高阶性”所达到的高级思维水准,支撑其解决某一问题,那么学生由思政“金课”的“高阶性”所实现的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外化于大学生的日常实践,指导大学生如何认识、如何思维、如何辨别。在打造思政“金课”的过程中,实现从培养“理性思维”转为培养“立场思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也必须看到各种错误思想在“后真相”时代改头换面,或有褒有贬,或明褒暗贬,或寓贬于褒,摇身一变成为“高级黑”和“低级红”。各种错误思想再怎么“化妆打扮”,其背后的立场是不变的。条分缕析地指出错误思想背后的错误立场,用严谨的逻辑分析和权威的统计数据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是思政“金课”政治立场的重要表现。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最鲜明的底色,思政课教师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善于用学术讲政治,善于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时刻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之问,以“有理想信念”为要求,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有道德情操”为要求,争做为风清气正的带头人;以“有扎实学识”为要求,争做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以“有仁爱之心”为要求,争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2.从注重“课堂效果”调整为注重“受益终生”。近年来,为了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的观感和印象,思政课教师追求课堂活跃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自我介绍快闪视频、历史剧、情景剧、歌舞、快板、弹幕、辩论、吐槽脱口秀等课堂活动形式,还有在课堂讲授中穿插一些正面的网络流行语、段子、表情包。不可否认,这些极具娱乐元素的课堂形式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种课堂中,学生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感观”“印象”层面,缺少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挖掘与深度思考,仅是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好玩而好玩。大学生被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被欢快轻松、热闹狂欢的课堂氛围所吸引,被丰富的课堂活动所吸引,而不是对真理本身产生好奇与兴趣,往往只会产生缺乏深度与强度的浅层兴趣。但必须指出,大学是研究科学理论的神圣殿堂,教学是人类的一项极其庄严而神圣的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师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其教学效果更具多元性和滞后性。思政课所具有的诸多隐性的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或许若干年之后其效果才慢慢得以显现。高等教育不排斥娱乐,但娱乐不等于高等教育,讲台不是秀台,课堂不是娱乐圈,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是热闹的背后让学生收获了什么,才更值得思考。思政“金课”应该包含依托学科内容的吸引力、抽丝剥茧的逻辑思维、精彩绝伦的发现与分析、令人拍案叫绝的思想观点等内涵式要素。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必须运用真理的力量以及自然世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本身规律,重视学生的现实品行,使学生终生受益,提升课程与教学的感召力和认同力。3.从“以学生为中心”调整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人本主义的浪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他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灌输式教学”的巨大弊端,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纷纷推进,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改革创新中,“以学生为中心”常常被提及,不少人将其奉为圭臬并以此对传统课堂进行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思政课有极强的特殊性,旨在引领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的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在前,主体性在后,主体性服从于主导性。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对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不够,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该方法过于关注学习过程和具体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科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视不够。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万金油”,并不是“思政”金课最准确的理念表述。思政“金课”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应该具备极强的通融性与包容性,与其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与专业课程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厚培大学生成长发展沃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从“迎合学生”调整为“迎合现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往往成为“以学生评价为中心”的实际表现。教学效果的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有强烈的主体性,与评价主体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评价标准,学生与专家对同一课程所做出的评价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评教的利与弊,必须认识到思政课的特殊性,科学客观地看待和运用学生的评教结果,不能只依靠学生的单一指标评价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没有其他评价主体的评价数据,更不能将学生喜欢与否作为衡量思政“金课”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教师因为受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迎合学生口味的现象,从而产生了降低教学标准、简化教学内容的现象。思政课教师不能也没有必要无原则地迎合学生,思政“金课”的挑战度也体现在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压力,学习本就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之事,思政课教师不必刻意把课堂教学打扮成轻松愉快、欢声笑语的模样。相反,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历奋斗的艰辛,恰恰是其人生当中最宝贵的经历。所以,迎合是技巧,引导才是目的。迎合只能获得一时的好感,契合学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才能获得长久的尊重。所以思政“金课”应该是一门研究现实的课程,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用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剖析当下热点问题,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理论需求结合起来。5.从单纯“信仰驱动”调整为“联合驱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的主力军。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底气足、信心强、厚度深,融入血脉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政课教师不可或缺的初心。只有思政“金课”教师拥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思政“金课”才能实现挤掉“水分”,增添“金色”,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道德基础和道德水平是和社会物质条件密不可分的,离开物质基础谈信仰就是空中楼阁,罔顾社会条件谈道德就是伪道德。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回避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事实上,近年来很多经济发达省份已经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每月发放额外津贴,全国多所高校在职称评审、科学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成果立项等方面对思政课教师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这是党的十以来思政课改革与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也为打造思政“金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政策准备。把这些“良方”“良策”继续贯彻落实下去,科学、合理、公平地配置资源[4],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思政课教师主动加入思政“金课”建设,形成推动思政“金课”建设的强大的联合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武安,张鹏程.高校党委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键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2]刘洪波.左右倾思潮尖锐对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微——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

[3]陈庆庆,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探究——学习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

[4]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从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

作者:袁术林 刘洪波 单位: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