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德:情系翰墨香

时间:2022-10-30 11:27:14

王世德,1933年3月生人,自幼深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虚心请教名家,不断探求书法知识,锱铢积累书法功力,临摹碑帖主攻行楷。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及该校研修班,参加过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和国际书法家协会组织,曾任《中华英才爱国书画家大辞典》副主编,中华当代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改革开放后,两次参加国际书画家艺术博览会,均获奖。1998年应中国书协之邀,参加中国书法节的展览,其作品曾在韩国汉城、日本东京、加拿大蒙特利尔、巴西圣保罗等地展出,累计获奖50余次,并被收入多部名家大典以及中国文联宝网。

天生书法缘

今年已到耄耋之年的王世德老人精神仍然矍铄,眼不花,腰背直如椽。他和我说,这都多亏了他自幼练习书法的缘故。

王世德的父亲与伯伯都擅长楷书,写得一手好字,本村与邻村的老少爷们儿都十分晓得。每逢春节将至,向王世德家求字的人都蜂拥而来,恨不能把王家的门槛踏破。很多拿到老王春联的村民还不忘给他儿子王世德塞一把糖果儿。那时王世德就心生一种念头:什么时候我也可以像父亲一样写得一手好字,这样不仅有糖吃,还能让村民们高兴。

那天,年仅6岁的王世德走进父亲的书房,开口就说:“爹,我想写字!”书案前的父亲一声没吭,仍然在他的案前继续写字。当老王把这幅字的最后一字、最后一笔、最后一画写完的时候,他才转过脸冷冷地对儿子吐了三个字:“你不行。”

“我咋不行咧?爹,你总该让我试试,你光这样说我不服你。”

“好啊。”老王从案前拿起厚厚的一沓字帖递给儿子,“你今天就去你屋里拓这个,拓不完别出屋。”

王世德拿着那厚厚的一沓字帖进了屋就再没动静。直到日头渐渐西去,已经害羞得躲到了西山的背后,在院子里踅来踅去的老王都有些绷不住劲儿了,世德才推开房门,挂着满脸的黑墨道子,捏着一沓拓好的字,对父亲犟声犟气地说:“爹,我拓好了!你看行不?”

回忆起初学书法的往事,王世德感慨地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对社会广泛深入的教化作用,是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书法艺术一直是手工操作,是任何现代化设备都不能替代的。通向高深艺术之路的主要方法就是勤奋,认真地练基本功,这当然首先就是临摹碑帖,要耐得下心来,切不能心浮气躁。”

对书法的辩证思维

王世德十五六岁的时候其书法水平已经和父亲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学校里教书法课的老师。有一次县里的官员来校视察工作,看到了校板报上王世德的字,大为惊叹,竟破格将王世德调到县政府做文书工作。王世德到了工作岗位,自己的才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每天抄抄写写的工作不仅让王世德的书法技艺更进一步,他还对书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他觉得古人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如果不能坚持练习一种风格,力求达到神形俱肖,就不能体现其风骨之美。但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古之名作也难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继承传统文化,也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修正”和“教条”都不足取,有些人坚持一丝不苟地忠实原帖,这就有些过激了。临帖是主要方法,但不能以此为目的。即使都成了临帖高手,也只是千年以前的水平,如今有哪个艺术门类食古不化、墨守不前的?只有博采众长,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水平融合一体,才能使书法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终生的爱好

王世德特别告诉我:“每个人一辈子都应该有个爱好,它绝对可以改变你的人生轨迹。”退休后的王世德老人仍然坚持每天练字,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用王世德的话说:“这是练精气神,练功力。”看王世德写字,一笔一划遒劲有力,那腕劲儿的拿捏绝对不是三年五载的功夫,真的可以看出王老爷子对书法那炽烈的情愫。

采访临末,王世德还在为自己心爱的楷书艺术担心着:“那些古人名作,书风刚劲豪放、飘逸潇洒、行云流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深厚的楷书功底基础上的。但现在有些人把楷书必要的工整作为‘匠气’予以否定,把颇具名气的楷书大家之作的拍卖价格压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致使现在楷书的路子越走越窄,想一想真让人心疼啊。”

上一篇:人人都爱元青花 下一篇:养麻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