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的追梦人

时间:2022-10-30 11:04:45

快乐教育的追梦人

奚一琴,1969年8月出生,江苏扬中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教育学院晓庄师范,分配至扬中市实验小学任教语文。先后担任扬中市实验小学教师,扬中市三茅中心小学校长助理,扬中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校长、书记,现为扬中市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三三三”科技人才、镇江市名校长、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镇江市“三八红旗手”,扬中市政协常委。参加江苏省“蓝天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主持部级、省级课题《班本化小作文的教学研究》,获镇江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著有《和谐语文新课堂的八项修炼》一书。

起源于生命的尊重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展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舞台。在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当下,我深信:快乐的语文课堂一定是首先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

小语教材《三个儿子》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写了三个儿子,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还有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作为一个母亲,我很喜欢文中的那三个儿子,喜欢他们那本真的活泼泼的生命,喜欢他们那富有创意的个性生命展示。但课文的结尾,老爷爷的反应却是:“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潜在的逻辑就是:不帮妈妈干活,就要被批判,甚至要被取消当儿子的资格。我颇为困惑:能绕膝玩耍、歌如天籁的儿子就不是“好儿子”么?甚至不配当“儿子”了么?这篇课文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这样价值取向有争议的文本怎么教?我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

有的孩子认为前两个儿子做得不好,不孝顺。我没有简单评价,更没有批评,而是鼓励、引导、点燃,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他两个儿子的活泼天真,让“每位孩子都能勇敢地站起来”,“让每位孩子体面地坐下去”,在尊重课文中对生命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课堂中学生的生命个体。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我把这个案例以《课堂,让生命在场》为题发表在《江苏教育》,引起了许多同行的共鸣。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尊重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生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尽管他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是一朵小花,一片绿叶。在不断的反思和行走中,我生成了带有自己个性标签的教学主张:快乐点燃。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快乐点燃学生,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源于学生学习欲望的迸发。

关注于学生的发展

某次公开课上,教师准备充分,语言精致,环环相扣,课件设计美轮美奂,但是,一节课下来,只有少数几位同学积极参与,其他同学成了听众。我不禁反思:没有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吗?

当我重新理性地审视课堂教学的现状时,仍然清晰地看到,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习惯性地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习惯性地关注自己如何教,如何教教案,教习题,甚至是教考点,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如何主动地学、如何创造性地学。“教”最终要落实到“学”,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因此需要改变以往固定的思维方式,要关注学生的“学”,通过研究“学”更好地改进“教”,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儿童的角度审视教材,设计学习活动,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于是我开始了不断的追问和思考: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从知识出发转向从问题出发,更为关注儿童的自主发现与自主建构?课堂教学的核心如何从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堂教学研究的视角如何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如何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不断的追问中,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五问式”课堂实践:

一问:学生的起点在哪儿?――让学生有准备的学习

二问:学生要到哪儿去?――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

三问:学生怎样到那儿?――有方法的学习

四问:学生学习提高了吗?――有延伸的学习

五问:学生学得快乐吗?――有温度的学习

“五问式”课堂变关注“教师的教”为关注“学生的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点燃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为此扬中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我的研究论文《施行“课例研究”坚持“每课五问”》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在此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和谐语文新课堂的八项修炼》一书也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此我也更坚定了快乐点燃的教学思想,旨向“学习植根于学生”的教育本质。

致力于班本化研究

2009年,基于现行的作文教材编写、作文教学要求面向学生群体,教学形式教条划一、不具学校的适应性、忽略学生个性发展等问题,我开始了“班本化小作文”的教学研究。从最初作文教学微变革的朦胧冲动到班本小作文教学的建模,再到现在的快乐点燃理念下班本小作文的教学研究,八年的探究历程,连续三个阶段的序列课题研究,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所谓“班本化”就是以班级为课程实施的载体,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的课程。体现班级学生个性化活动,挖掘和激发教师学生在习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班本化作文教学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能体现家校的结合,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同时也体现班级内部的互动,师生、生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小作文”是相对于整篇作文而言的,指的是多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其目的是考查某一种单项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种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将若干相对并列、独立而紧密相连的内容版块或“串联”或“并联”在一起,以体现作品主题的作文形式。其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提炼”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小作文”突破了以往大篇幅、大主题、追求整体性的状态,体现了学生自由挥洒、片段创意、个性和谐发展的特点。

“班本化小作文教学研究”意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理论革新,其价值不仅在于突破现行作文教学的困境与“瓶颈”,建构“班本化小作文”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快乐生动地作文,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又是在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及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建构。在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的同时又促进教师专业的个性发展,从而凝练学校作文教学新范式,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甚而达到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目的。

经过近8年的研究时间,我校的班本小作文教学研究在“创设班本学习情境、挖掘文本习作资源、拓展生本课程资源”这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1) 以班为本,以生为本,充分利用教材课文这个最佳的写作“范例”,课文与习作引导浑然一体;汇编的校本教材《班本小作文》一书,是国内第一部为“班级”量身定做的小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汇集了班本小作文活动的指导与作品。

(2) 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习作教学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班级“小作文”的科学设计,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梯度,没有长篇、完整的写作要求,只有“句、段”的仿写、改写、扩写等练习,达到了灵活、快速、专项发展,创立新的作文教学范式。

(3)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适切班级特点的小作文课程,如读写结合课程、游戏作文课程、节日作文课程、实践作文课程,研究成果获镇江市教科研优秀成果奖。

实验中,“班本小作文教学研究”成果得到不断推广。班本小作文“30+10”课堂教学模式:30分钟阅读,10分钟练笔,在全市推广;“班本小作文课堂工作坊”校本教研制度,将问课、上课、观课、议课、品课融为一体,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教师参加苏鲁皖三省作文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多次受邀前往常熟、上海、淮安、常州、盐城、镇江等地执教班本小作文观摩课、展示课或作专题讲座,多名教师的实验论文在省市获一二等奖,我的实验论文《班本化小作文:个性化表达从可能走向可持续》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通过课题实验,学生在班本化活动中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爱阅读,热爱创作,实现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每年在全国“语文报杯”作文竞赛、省市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我校多名学生获奖,作品发表于各大作文期刊,实验班级班班出版自己的班本作文集,人人拥有个人作文集。

“班本小作文教学研究”不仅促进了学生作文素养的提升,还实现了家校结合、班内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作文教学更能贴近班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现作文教学的班本化课程建构,进行班本化作文教学与新课程关于作文教学的合理调适,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基本的学校教育单位快乐健康而个性地成长,努力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构想。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探索,让“班本小作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丰富“快乐点燃”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使“快乐点燃”的学校教育理念反过来又引领“班本小作文”的改革,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以此促进学校教育品牌的形成。

成长于广博的海量阅读

所谓海量,就是要打破阅读内容和阅读结果的单一化、唯一性,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兴趣,变苦读书为精神上的欣赏享受。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点燃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我们的海量阅读包括:

1.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篇目包括世界名著、古典名著以及优秀的少儿读物,每月一本,师生共读。

附扬中市实验小学各年级每月必读书目:

时间年级必读书目2015年9月一年级《小猪唏哩呼噜》上二年级《金瓜汤 银瓜汤》三年级《柳林风声》四年级《小鹿斑比》五年级《昆虫记》六年级《鲁滨逊漂流记》2015年10月一年级《小猪唏哩呼噜》下二年级《沙漠运动会》三年级《淘气包马小跳》四年级《我要做好孩子》五年级《伊索寓言》六年级《西游记》2015年11月一年级《小布头奇遇记》二年级《安徒生童话》三年级《夏洛的网》四年级《窗边的小豆豆》五年级《童年》六年级《智慧背囊2》2015年12月一年级《洋葱头历险记》二年级《木偶奇遇记》三年级《成语故事》四年级《长袜子皮皮》五年级《水浒》六年级《雾都孤儿》2016年1月一年级《格林童话》二年级《碧玉蝈蝈》三年级《皮皮鲁和魔方大厦》四年级《时代广场的蟋蟀》五年级《上下五千年》六年级《城南旧事》2. 小古文阅读――学校发动老师大量阅读了《楚辞》《诗经》《诸子百家》《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寓林折枝》等书籍,搜集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阅读的小古文。老师们还搜集扬中名人故事、对联、戏剧台词等,更为可贵的是老师们还搜集到了开明书局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前的老课本。选文后,接下去便是从浩瀚的古文中挑选出适合孩子阅读的古文,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现有教材,分成不同年段小古文阅读教材。几年来,实验小学开展小古文阅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文篇目,学校打造了校本特色课程《小古文研究》,主要以《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小古文可以这样教》《古诗文诵读》为教材,分年段、分学期制订诵读目标和要求。

3. 绘本阅读――根据学校低中年级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和语文新课标要求,制定了学校低中年段绘本阅读分年段目标。具体如下:

一年级:

1. 能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学会看懂绘本画面。

2. 能看着图,说说画面的内容。

3. 能从绘本中,感悟诚信、感恩、包容等美德。

二年级:

1. 能边看画面边自己读懂故事,并能试着提出问题。

2. 学会把图中的内容说完整、清楚,有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3. 能根据图意写句子,表达内心想法。

4. 能从绘本中,感悟诚信、感恩、包容等美德。

三年级:

1. 边看绘本边思考,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试着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2. 能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写话。

3. 能从绘本中,感悟诚信、感恩、包容等美德。

四至六年级:

1. 会根据主题创作绘本。

2. 能根据绘本进行教学设计,成为绘本老师,为低年级小朋友讲绘本。

分年段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相信各个年级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为了不断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我们新建5个开放式小书吧、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图书漂流站、充实学校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开辟早晨中午美读时光,开展“我给弟弟妹妹讲绘本和古文”、自制书签等特色活动,评选阅读小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等评比活动更是使海量阅读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中。近年来,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我们构建起一个课内课外联系紧密、校内校外沟通和谐、学科之间相处融洽的阅读环境,每位教师和学生从中汲取到丰厚的营养。

凝练于鲜明的快乐点燃

2009年,因为工作需要我从乡镇中心小学调进曾经工作过15年的扬中市实验小学任校长。学校当时有78个班级,3800余名学生,200多个教师,办学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面对这样一所“超级航母”式的百年老校,我清醒地认识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学校已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但可持续发展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与困惑。我陷入深思: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新课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扬中实小走向何处?

作为一校之长,首先要“长”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引领上,“长”在学校教育哲学的确立及对学校发展战略的规划上,“长”在团结全体成员追求共同愿景的执著行动上。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扬中实小要想在许多同质化的学校中走出自己的路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就必须有切合实际又有一定前瞻眼光的教育主张。我想到了快乐教育。因为我看到,实小的教师很多人是不快乐的,班级人数多,家长期望高,教学压力大,他们的身上有着太多的职业倦怠;实小的学生大多也不快乐,学习生活枯燥,课业负担太重,缺少展示平台,他们的脸上写着太多的无奈、失望甚至痛苦。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快乐的。快乐的学生,快乐的教师,在快乐的校园中教学相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快乐教育”大讨论在学校展开,从浅表到深层,从理念到策略,从分歧到融合,这是一个整理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提振师气、凝聚人心的过程,是一个直面现实、激浊扬清的过程。大家一致认为快乐教育重要原则是“点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用快乐的方式点燃孩子六年的生命历程,是我们遵循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式,课程则是我们点燃孩子的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只有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多样的、开放的课程体系,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

我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必须让每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因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快乐点燃,而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他们需要的课程。于是我们开启了全课程的建构和实施。

所谓“全课程”,即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

1. 国家课程校本化。我校尝试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校本化课程。如英语学科进行“以演促学”英语课尝试,数学学科开展“小学数学文化史”研究,语文学科融合“趣读小古文”探究,努力尝试跨学科整合、成立“家庭科学实验室”。引导教师处理好微课程和大课程的关系,尝试自主探究型的“五问四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行有机融合。

2. 校本课程特色化。通过大规模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希望开设的校本课程多以兴趣爱好为主,并按照年级的增加逐渐呈现出难度变大、与学科联系更紧的趋势。其中棋类、球类、艺术类、成长类、科普类课程是学生最希望开设的。根据学生的意愿,我校开设成长类、艺体类、科信类三大类特色课程,成长类包括入学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离校仪式等,艺体类有足球、跆拳道、乒乓、武术、田径、象棋、快乐五子棋、儿童舞、快乐新声、管乐团、灵音乐悦、吉他、竖笛、儿童创意画、剪纸、装饰画、国画、版画、漫画设计、书法、黑白线描、动漫设计、动漫鉴赏、板报设计等;科信类包括微电影世界、科学探索、汽车总动员、军事博览、魔方世界、巧算24点、我爱河豚岛、舌尖上的扬中、深度调查扬中的过去和现在等。学生对现有校本课程的平均满意度是 92.2%,最高的是四年级,满意度为 95.5%,最低的是二年级,占 84.9%。学校特色课程“足球”最受男孩欢迎,学生对“素描”“奥斯卡经典赏析”“军事博览”等课程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解决策略 下一篇:数学建模思想在高校学生学业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