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无线Mesh网络中AMC的优化

时间:2022-10-30 09:40:28

解析无线Mesh网络中AMC的优化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系统的应用性能,自适应调制编码(AMC)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系统依据网络信道的状态以及缓冲的大小,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自动选择最佳速率。自适应调制编码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性能,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选择速率的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无线Mesh网络中的AMC优化,以便使其更好地应用到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中。

【关键词】 无线Mesh AMC 优化

无线Mesh网络可以使网络的各个不同节点之间在传送数据信息时,能够自动选择多条不同的路径,因此它作为无线接入网络发展的重要技术,对我国无线通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将物理层的AMC与网络层相结合,或是AMC、多跳中继等因素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影响,但却很少有将网络层的缓冲长度与AMC综合起来研究。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主要从AMC、网络层缓冲长度对AMC的影响以及多跳中继对数据吞吐量和实效的影响三大方面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探讨无线Mesh网络中AMC的优化方法。

一、系统模型

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呈网状分布的拥有多个无线接入点的动态无线通信,它使网状上的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通过无线发生联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动组织、维护和配制以及多跳的特点,在我国无线通信事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无线Mesh网络中三个节点之间的多跳网络进行分析。其中节点B为节点A的中继节点,在无线Mesh网络中通过节点A和B的传输功能,将信息发送到基站BS。在所有节点数据包的信息资料都满足泊松分布的具体要求,且数据包的长度是固定值时,将节点A和节点B的数据包参数分别设为A和B,节点A和B的缓冲区长度为KA和KB。此外,节点B同等对待节点A和B上的两种数据包。

当节点A-B和节点B-BS的无线信道是独立运行时,假定节点A的信息发射功率为WA,节点B的信息发射功率为WB,这是节点B平均接受到的信号噪音为A,基站BS处的信号噪音为B。此外, NaKagami-m模型统计的有效利用,可以使信息数据帧的接受噪音比,这样可以是系统模型的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AMC的吞吐量仿真结果分析

AMC即自适应调制编码,它是根据无线信道的变化量自动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码和调制方式,以便使用户网络信息的吞吐量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效果。在对AMC的吞吐量仿真研究中,利用可变静态储存控制器的信道模型,将目标误包的概率(P)设定为10-3,假设无线Mesh网络的节点A和B的缓冲区长度一致,即KA=KB=100包,并且使数据到达概率A=B=50包/帧。此外,每个数据包都是由1080比特构成,数据帧长为2ms。在AMC的吞吐量仿真结果分析中,可以利用带宽资源和功率资源同时分配的优势,采用迭代的算法以便找到最恰当的带宽和功率的分配手段,将各个分配时隙的数据帧设定为10各,将节点之间的网络安全机制服务质量设定为

三、AMC的系统改进

当信道系统缓冲区的长度大于信道可供选择的速率时,选择小于缓冲区长度的最大速率进行传输,这样不仅会对整个系统的传输数据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降低网络的吞吐量和误包率。可见,信道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时,应采用自适应调制使系统自动利用高速率的信道进行传输,不仅保证了传输信息的数据量,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误包的发生率。此外,由于溢包率同样会对系统的丢包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误包率较小的情况下,丢包率的大小就取决于溢包率的大小。这时,可以通过跨层设计的方法,在网络信息传输中引进新的设计变量。当数据包过多时,通过增加传输速率的办法以达到降低溢包率,而当数据包过少时,降低传输速率。这种通过溢包和误包概率的综合分析和规划调整,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网络的吞吐量性能。通过改进后的AMC系统能够不受误包率的控制,自动进行改进系统的网络属性,从而使无线Mesh网络的资源应用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成为当前我国无线通信事业发展的关键。对无线Mesh网络中的自适应调制编码进行不断优化,使无线网状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从而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从而还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冯琳函.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的研究与改进[D].吉林大学,2013.

[2]侯冠博.无线Mesh网络中多信道优化策略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3]曾捷.无线Mesh网络跨层优化及其安全机制研究[J].通信技术,2010(06).

[4]赵军辉,田静秀.无线Mesh网络中AMC的改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06).

上一篇:刍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下一篇:如何实现通信直流电源带电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