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梢斑螟综合治理技术

时间:2022-10-30 09:29:39

果梢斑螟综合治理技术

【摘要】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属蛀食类害虫,主要危害红松球果和嫩梢,导致红松枝梢枯死,种子减产。在掌握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果梢斑螟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的研究,总结出果梢斑螟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理技术,以确保林区支柱产业红松种实生产和红松果仁加工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果梢斑螟;红松;治理技术

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 Ragonot)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为害红松(Pinus Koraiensis)球果的蛀实害虫。具有隐蔽危险、扩散蔓延迅速、防治困难等特点。以幼虫钻蛀球果和嫩梢为害,导致球果畸形扭曲、干缩枯死,甚至颗粒无收,并且形成大量枯梢,降低红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阻碍红松的正常生长。在吉林省红松分布区域的部分结实期红松果材林内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小班球果被害率高达70%,种子损失达15%以上。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在掌握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出营林、物理、生物、化学综合治理技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1.生物学特性

果梢斑螟在吉林省东北山区1a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果痕处及嫩梢内越冬;翌年5月,红松顶芽萌动、先年生球果开始生长膨大时,越冬代幼虫开始在枝梢内取食危害,在被害枝梢上有带有粪便的油包;5月末至6月下旬为蛹期,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的先年生球果或当年生枝梢内化蛹,蛹期约20d左右;6月中旬始现成虫羽化,终见于7月上旬。上午8-12h是成虫羽化高峰期,趋光性强,成虫平均寿命为10d。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卵期,卵主要产在球果的鳞片上、嫩梢及伤口处、果痕处,卵散产1至2粒,卵期5d左右。6月末至7月中旬孵化出幼虫,幼虫多在夜间取食,取食果鳞。9月中下旬球果采摘前有部分幼虫转移到球果的果柄下部2-10处,9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2.综合治理技术

2.1营林治理技术

调查研究发现,果梢斑螟危害红松纯林明显重于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是重要的营林防治措施,对新造林地采取针阔带状或团块状混交,对现有红松纯林进行合理卫生伐,逐步伐除红松病腐木、枯立木、频死木。另外,采集球果时注意尽量减少果痕处伤口,防止越冬代幼虫在伤口及果痕处越冬。

2.2物理治理技术

2.2.1人工捕捉

人工采集油包适用于防治越冬代幼虫和蛹。主要在4—6月幼虫取食和化蛹期间,利用果梢斑螟被害枝梢油包明显的特性,采取人工摘除油包的方法是红松结实幼树防治果梢斑螟的最佳方法,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2.2.2灯光诱杀

灯光诱杀适用于防治成虫。主要在6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羽化期间,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林间空地、林缘和山坳等开阔地带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要设置在一定的高度上,以保证诱集效果。

每晚20h开灯,24h关灯。

2.3生物治理技术

2.3.1赤眼蜂防治

释放赤眼蜂适用于防治卵。主要在6月中旬-7月上旬卵期,每亩释放赤眼蜂8万-10万头,释放时必须使赤眼蜂出蜂期和果梢斑螟卵期相遇,防治后球果被害率可降低40%。

2.3.2自然界天敌防治

天敌防治适用于防治幼虫和蛹。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发现,主要有两种寄生幼虫的天敌。一种是寄生蜂,每一条果梢斑螟幼虫有寄生蜂幼虫38-50个左右,寄生率达22%;一种是寄生蝇类,寄生率达15%。在果梢斑螟防治时,必须注意保护自然界天敌,扩大天敌的种群数量,发挥天敌的防治作用。

2.4化学治理技术

化学防治适用于防治初孵幼虫,在6月末-7月中旬幼虫孵化期间,利用无公害激素类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以在短期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

2.4.1杀铃脲悬浮剂防治

采用杀铃脲悬浮剂防治适用于低矮的红松人工林、红松种子园。在幼虫孵化初期(6月中旬)、盛期(6月下旬)、末期(7月上旬)防治3次,利用高程打药机将药液(1:4000倍液)均匀喷射到红松球果及枝梢上,以不滴为准,效果可达88%。

2.4.2灭幼脲烟剂防治

采用灭幼脲烟剂防治适用于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缺少水源的天然红松林。在初孵幼虫出现初期、盛期,于日落后至次晨黎明前产生气温逆增时,放烟15-30hm-2,效果可达85%以上。

3.结论

果梢斑螟发生时,球果被害率≤5%时,不防治或采取营林措施;球果被害率>5%且≤15%时,在发生虫害林分进行生物防治及物理机械防治,局部结合化学防治;球果被害率>15%时,进行全面化学防治。综上所述,在果梢斑螟不同发育时期,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技术,在防治时注意天敌的保护,会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868-869.

[2]毛宝居,周胜利等.果梢斑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吉林林业科技,2006,35(2):29-31.

[3]毛宝居,周胜利等,果梢斑螟无公害防治技术.吉林林业科技,2006,35(3):21-25.

上一篇:对电网经济调度的探讨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