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

时间:2022-10-30 09:07:42

满仓煤矿煤田地质及煤岩特征的探讨

一、地质概况

原满仓煤矿位于黑岱沟露天矿区之内,与该区地层相近,黑岱沟露天矿为第四系黄土广泛复盖,地层出露不佳,矿区内地层由老至新。阐述如下:

1.下奥陶统亮甲山组(O1L)。为海相灰岩沉积,岩性为浅黄色、黄色薄层状结晶白云岩夹薄层泥质白云岩、钙质白云岩,顶部偶有薄层石英砂岩,中部夹竹叶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呈中厚~薄层状,自形~半自形细晶结构,白云岩含量90%以上,常见氧化之褐铁矿小斑点,白云岩中普遍含黑色、棕黑色燧石结核及条带,燧石条带一般宽数厘米。出露于黄河岸边焦稍沟、黑岱沟等较大沟谷口一带,由于产状平缓下界未露。

2.中石炭统太原组下部地层(C2t1)。为一套浅海~过渡相细碎屑岩沉积,平行不正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下部为浅灰色、暗紫色铝土岩、铝土质粘土岩,块状构造及胶状构造,成分主要由高岭石、水铝石、水云母等矿物组成,三氧化二铝含量30%~50%,品位不高,构成铝土矿或高铝钒土矿层,相当于华北G层铝土矿,层厚0~6米,不稳定,常相变为砂泥岩,泥岩。底部富含铁质结核,局部地段形成鸡窝状铁矿层。中部以灰白色石英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砂岩富含铁质坚硬致密。上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粘土岩为主,夹透镜状灰岩、泥灰岩1~2层,泥灰岩黄褐色,隐晶质结核含泥质较高,富含生物碎屑及黄铁矿结核,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本组地层厚度、岩性在垂直及水平上变化均较大,厚7.78~31.71米,平均厚18.70米,出露于黄河沿岸及较大沟谷中。

3.上石炭统太原组上部地层(c2t2)。为过渡相~陆相沉积,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6层,为6上、6、8、9上、9、10号煤。根据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组。第一岩组:起于本组底部深灰色、灰白色细~粗粒石英砂岩(K1)底部含砾石、孔隙式胶结,交错层理发育,富含铁质坚硬致密,较稳定作为标志层与太原组下部分界与山西晋祠砂岩相当。其上为灰黑色砂泥岩、泥岩极不稳定煤层10号煤无工业价值。第二岩组:起于9号煤底板砂岩,止于8号煤顶板泥岩,9号煤底板砂岩为灰白色、深灰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含铁质,该层砂岩多不稳定,在本区中部常相变为泥岩、粘土岩,其上为灰黑色泥岩、砂泥岩及煤层夹透镜状砂岩,含煤3层为9、9上、8号煤。9号煤层结构复杂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为不稳定煤层有尖灭现象,常因上部夹干增大形成独立上分层9上号煤层,与9号煤层分叉合并频繁。8号煤不稳定在本区局部可采。第三岩组:起于6号煤底板砂岩,止于6上号煤层顶板粘土岩,6号煤底板砂岩为灰白色细~粗粒砂岩,不稳定,常相变为粉砂岩、砂泥岩。6号煤巨厚且较稳定,是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结构十分复杂,在浅部风化现象较严重。煤层顶部夹干较厚,形成独立上分层6上号煤与6号煤分叉合并。6号煤顶板一般为灰白色粘土岩(N3),块状质硬,有时为软质粘土岩,不稳定,常常相变为泥岩砂泥岩。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亦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含1、3、5号煤层,据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组。第一岩组:起于底部灰白色中粗粒长石质石英砂岩(K2),含砾局部为砂砾岩,具大型斜层理。泥质、粘土质胶结,较坚硬局部地段风化后疏松状。其上为深灰色、灰黑色砂泥岩、泥岩、细砂岩夹5号煤层,局部可采。第二岩组:起于5号煤顶板粗砂岩,止于3号煤顶板粘土岩、砂泥岩。粗砂岩为灰白色、浅黄褐色长石质石英砂岩,分选磨园中等,局部含砾。其上为薄层灰黑色、深灰色砂泥岩、粘土岩及3号煤层,含菱铁矿结核。3号煤结构复杂,经常以上下二个分层的形式出现,不稳定局部可采。第三岩组:为深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夹薄层灰黑色泥岩、砂泥岩,上部含1号煤层极不稳定,一般为薄煤线无工业价值。砂岩致密较硬,含小砾石云母片及菱铁矿结核,风化后常见铁质晕圈。第四岩组:为灰褐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夹薄层砂岩。顶部粘土岩深灰色杂色具鲕状结构,不稳定常相变为砂质粘土岩、砂质泥岩。

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井田内上部地层多已剥蚀,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个组:下部以黄褐色砂岩与紫色、杂色粘土岩、深灰色泥岩互层,粘土岩具鲕状结构,含磷质结核,品位不高,底部含砾粗砂岩(K3)厚层状,斜层理发育,胶结中等较稳定与山西骆驼脖子砂岩相当。中部以黄绿色含砾粗砂岩为主,夹紫色、暗绿色泥岩粘土岩。上部以紫色黄绿色泥岩、砂泥岩为主,夹浅黄绿色长石质石英砂岩,局部含砾。

6.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陆相碎屑岩沉积,井田内地层大部剥蚀,出露于西部,全层厚约300米,最大厚度50米。底部为黄绿色含砾粗砂岩具大型斜层理,其上为绛紫色,紫色泥岩砂泥岩、粘土岩与砂岩互层。

7.第三系红土层(N)。红色棕红色钙质红土层,含砂质及钙质结核,层理明显,厚度变化较大0~21.87米,平均厚约4米,另星出露于沟谷两侧。

8.第四系(Q)。上更新统马兰组(Q3m):淡黄色、黄褐色粉砂质黄土,夹粘土层,粒度均匀,垂直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厚0~102.56米,全区广泛分布。全新统(Q4):为冲洪积、残坡积之松散砂砾泥砂及见积砂等另星分布于沟谷之中或山梁上。各处厚度不等,一般0~5米左右。

二、构造

准格尔煤田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北缘。本次火区勘察范围总的构造轮廓为―东部隆起、西部凹陷,走向近S~N,向W倾斜的单斜构造。南端地层走向转为SW至EW,倾向NW或N。倾角一般小于10°,构造形态简单。本区附近构造主要产生于地壳升降运动,构造形式以褶曲为主。区内南部发育有轴向呈NNE的短轴背向斜井渠沟向斜、矿区北部发育有NWW石圪咀向斜。(1)褶曲。西黄家梁背斜:位于本区西北部,轴向N50°E~N30°E总的构造线方向仍为N50°E,是贯穿本区西部的主要构造形态,由于轴部比较宽缓,受次一级的波状起伏的干扰,故在平面图上显示出扭转现象,北斜呈不对称状,西陡东缓,东翼倾角一般小于10°,西翼倾角局部可达35°以上,一般25°左右。从地质剖面及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来看,西翼变陡部分水平距公为250~350米,再往西延伸不远,倾角即变为10°以内。轴部隆起幅度一般在100~150米,局部可达250米,至本区西南端已呈封闭状,据初步分析延伸至区个即行消失,至北东方向轴部变得宽缓和抬起,使6号煤层接近地表,给露天首采区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井渠沟向斜:位于本区东南端,西黄家梁背斜以东约九公里,轴向N45°E,是本区南部的主要构造形态,两翼地层倾角一般在5°左右,为一轴部平缓而宽阔的,波幅不大的向斜构造。下因如此,在地质图上及剖面图上均反映不明显,仅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有反映。(2)断层。哈马尔峁正断层(即焦稍沟断层):位于本区北部,断层走向N35°E,倾向南东,倾角70°,断距80米,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小,最末端的断距小于20米直至消失,延伸约2公里。石疙咀正断层:位于黑岱沟内的本区西部,断层走向N25°E,倾向南东,倾角60°,断距15米,延展约2公里,断层迹象明显。

三、煤层及煤岩特征

(1)煤层。黑岱沟矿区以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自上而下含煤9层。分别分:1、3、5、6上、6、8、9上、10号,煤层平均总厚度33.65m,含煤地层平均厚度116.50m,含煤系数29%。(2)煤岩特征。一是宏观煤岩特征。煤的煤岩组分以暗煤和亮煤为主,丝炭分布于层面,局部含镜煤条带,属半暗型~半亮型煤。二是显微煤岩特征。显微组分定量鉴定结果表明,区内可采煤层有机显微煤岩组分以丝质组和镜质组为主,丝质组含量52.8%~60.2%,平均56.5%,镜质组含量28.7%~35.6%,平均为32.15%,二者之和占有机显微煤岩组分的88.65%。煤中矿物质以粘土类含量最高,在13.8%~18.9%之间;其次为硫化物和碳酸盐类,前者含量0.06%~5.6%,后者含量1.0%~1.3%之间。矿物杂质在煤中多以侵染状、链条状态赋存,难以洗选。

上一篇: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探析 下一篇:投标报价方法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