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2-10-30 08:52:20

探讨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经常喜欢根据课本来讲,或者是多练多做.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弱化,甚至还讨厌学习,同时老师也会感到教学的困难. 而在数学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增强教学效果,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 创设数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下面简略谈谈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创造有效的数学情境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有目的地设置的.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处处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

如:初中数学教材解直角三角形中测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创设问题的情境:我们每周一都要升国旗,那你们知道旗杆有多高吗?请你帮助学校测量一下旗杆高度.

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开始讨论、猜测. 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旗杆与水平面垂直,在阳光明媚时,影子与旗杆能构成直角三角形,但旗杆的高度又如何测量呢?也就导出了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有些学生则去认真地看教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操作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也就是说数学离不开动脑,也就离不开动手.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境,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图形,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让他们动手操作,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这样手脑并用,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既强化了主体作用,激发了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勾股定理的教学,教师课前先布置每名学生准备四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厚纸片,然后提问学生:你们能将这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吗?学生纷纷利用准备好的纸片进行拼凑. 正方形拼好后,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试着算出拼出的正方形的面积,找找不同的算法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了勾股定理. 再让学生将图形拆开重拼,从另一个角度计算所得的正方形的面积,证实勾股定理的成立. 最后指导学生对这些性质进行整理,给出证明.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逐渐学到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实践证明,数学的实验操作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创设探究情境

创设探究情境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有价值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知识分布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放飞思维,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让数学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让我们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而又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篇:Sr18菌代谢产物对松材线虫蛋白质和酶活力的影...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说”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