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时间:2022-10-30 07:53:19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灾难报道的不断发展,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其中在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尤为严重。灾难报道不能只局限于直面悲剧,更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个体感受,给生命以尊严,给受众以震撼,从而引起共鸣。处理好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提出

“人文”与“神文”相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反对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自然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一致,那就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而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以及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报道观,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同时,人文精神的贯注又将起到深化新闻主题、扩充新闻内涵、提升报道品位、引发受众思考与共鸣的作用,从而完成新闻信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构建,使新闻报道赢得更多的受众,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新闻本位,漠视受难者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9岁半的救人英雄小林浩的事迹曾经一度成为媒体炒作的重点。然而正是因为媒体的过分关注,使得这个年幼的孩子开始惧怕闪光灯与话筒的围绕。在媒体的大量采访中,记者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让小林浩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段不堪忍受的痛苦的记忆。

对于媒体而言,想要弄清楚事实的来龙去脉,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并没有什么过错。然而对于年幼的林浩而言,每天都要被迫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那些不堪忍受的画面是不是有些过于残忍呢!这一系列事实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新闻媒体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受难者的感受呢?在公众知情权与人文关怀中,媒体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事实、尊重生命的平衡点。

(二)重视事件举措,漠视个体命运

在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尽管在我们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灾难中的人大量的救助与关怀,但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仍然十分严峻。媒体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这种状态,如实地反映灾区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状况,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而唤起更多的关爱和救助。然而,许多媒体却背道而驰。在报道中运用大量笔墨来描写灾难发生后政府的一系列救援措施,并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而留给弱势群体及受难者的版面和频道十分有限,报道力度明显偏小。与此同时,许多媒体习惯于将灾难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等这些毫无生命力的数字,而对于个体命运的报道少之又少或简单地一笔带过,这种报道方式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

(三)重视视觉冲击力,漠视灾难

由于灾难新闻的突发性、冲突性和破坏性,致使灾难性事件的现场往往十分惨烈:人的伤亡、财物的损毁、社会秩序的破坏,反应到影像中,就会充斥大量的血腥、痛苦、恐慌的画面。作为报道者,如果不加选择地拍摄和传播,甚至一味追求所谓的轰动效果,就违背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精神。

因此,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一味地追求图片和镜头的视觉冲击力,还要充分考虑其影像报道是否会对当事人、受众及整个社会造成侵犯和伤害。只有在不伤害这些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可以成为忠实的记录者。在这方面,汶川地震中的一幅图片就做得很好:废墟中,一个稚嫩的小手紧紧地握着一支铅笔……在这幅图片中,记者突破常规,并没有将遇难的这个年幼的孩子一起摄入镜头,而是单单选择了最有新闻价值的一部分,既没有伤害遇难者的亲属,同时也可以凸显新闻信息,可谓独具匠心。

三、如何在灾难性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灾难性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现实利益的驱使,既有传统新闻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也有传播者自身素质的问题。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充分挖掘灾难背后的来龙去脉,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首先,记者应注意把握报道时机,尊重采访对象

在这方面,被网友封为中国最美女记者的曹爱出了最好的诠释: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并没有选择直接采访,而是挺身而出,趴在女孩儿身上做起了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虽然在这次新闻事件中,身为记者的曹爱文没有进行任何采访,但她的所作所为却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其次,记者应注重对灾难全貌的反映

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非预期性等特点,作为媒体有责任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达有关灾情的真实信息,不仅要传达灾难事件的表层信息,对其深层信息如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影响、是否再次发生等同样要传递出去,从而有助于受众了解事态的全貌,达到稳定人心、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这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一种体现。

第三,媒体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报道观,关照人性

在重大灾难发生的瞬间,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面对家园遭受的重创,受灾群众很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作为新闻媒体,不仅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还要起到传播勇气、鼓舞人心的作用,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伟大,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最后,媒体还应该身体力行,尽其所能地参与抗灾工作

2004年,大众报业集团的《鲁中晨报》对30余名一线采编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现场救护知识培训,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媒体红十字志愿者救护队,同时向社会郑重承诺:在突发事件现场,先救人,后采访。此举被看作是对新闻工作的一次大胆创新。近年来,在各种重大灾难中,我国的新闻媒体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全局意识,如2004年的印尼特大海啸的报道中,一些媒体通过策划善后捐款等活动,把媒体的关切之情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形成了较强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演员”主持人的角色转换 下一篇:以“走转改”实现记者的人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