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融合阶段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策略剖析

时间:2022-10-30 07:20:52

全面融合阶段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策略剖析

【摘 要】文章在全业务定义梳理、全业务发展阶段划分(共分为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第三阶段即网络融合阶段)中国移动全业务产品及发展现状,研判了下一阶段(即全面融合阶段)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竞争策略,最后提出了此阶段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及架构、全业务发展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全业务 全面融合 中国移动 ICT IDC

1 引言

2011年以来,伴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全面发力,我国通信行业全业务竞争显著升级,呈现“短期价格战、长期价值战”的趋势。总体来看,全业务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以2008年5月重组开始至当年底为第一个阶段,目前处于第三个阶段即网络融合阶段。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网络融合逐步完成,业务、网络、服务等全业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1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发力,移动业务对其收入增长贡献日趋明显,移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安徽省为例,2012年1~6月安徽电信、安徽联通的移动收入份额同比分别提升2.7PP、0.6PP,新增手机客户份额分别提升3.6PP、0.1PP(数据来源:工信部)。2013年即将步入第四个阶段即全面融合阶段,广电企业将逐步形成竞争实力,全业务竞争主体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当前学术界关于全业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接入网[1-3]、传送网[4-5]、网络管理[6]、运行维护[7]、支撑系统[8-9]、电子渠道[10]和宽带业务[11]等领域,针对全业务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定阶段(如全面融合阶段)下中国移动的全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尚属空白。

2 全业务的定义

关于全业务的定义众说纷纭,中国移动鲁向东认为,全业务指具备能力为客户提供综合的通信和信息解决方案。为了更好地理解全业务的本质,可从“狭义、广义”、“横向、纵向”、实践维护等多角度对全业务的内涵进行分析(如表1)。

结合运营商工作实践,本文对全业务的理解如下:

(1)全业务运营不仅是固定与移动业务、话音与流量业务的简单叠加,更是业务提供层次、内涵的变化,需要运营商对自身的价值链定位及商业模式进行重新选择;

(2)全业务运营不仅发生在业务层面,其更深刻的变革注定发生在运营、管理等各个层面,要求电信运营商的整体能力发生结构性变化;

(3)全业务运营时代是一个商业模式诞生、融合、颠覆、创新的时代。

3 中国移动的全业务产品

从个人市场看,一是依托EDGE/TD/WLAN网络,提供无线宽带上网业务;二是加速发展移动终端媒体化和多用化业务,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业务。

从家庭市场看,一是采用EDGE/TD/WLAN等无线接入手段,以家庭信息机、家庭网关等为载体,提供具备家庭属性的增值业务;二是针对新建住宅小区和高档住宅小区,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固定宽带接入服务。

从集团市场看,一是提供B2B形式的集团客户及行业应用产品;二是提供固移融合的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如语音专线、互联网接入、电路租用、企业GPRS专线和集团短信(MAS机)等;三是针对企业提供ICT解决方案。

4 中国移动的全业务发展现状

从外部看,现阶段(即网络融合阶段)中国移动对比另外两家运营商,其资源优势已不明显。以南方某省为例,综合对比三家运营商全业务竞争所需的各项资源,显然中国移动在集团客户资源、有线接入资源、城市管道资源和ICT业务资源等方面与竞争伙伴存在一定差距。

从内部看,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送网资源匮乏,全业务需求响应时间长:截至2012年上半年,汇聚机房数量不足,自有率低(68%);市政道路管道覆盖率低(51%),接入光缆覆盖密度不高,纤芯容量小(36芯以下占比81%)。从集团客户看,集团客户管线覆盖率仅为30.2%,大量集团客户接入时需要新建管道资源,业务开通时间长,如跨省专线平均开通周期约27天,而竞争伙伴承诺“AAA级10天”。从面向TD-LTE的发展看,以基站为中心的管线资源建设模式已不能适应高密度TD-LTE基站的建设需求;

(2)有线宽带牌照:发展受限于铁通公司;

(3)信息及带宽资源:互联网信息资源不足,出口带宽不足;

(4)3G制式:成熟度仍低于其它两个制式;

(5)业务及品牌:集团客户、家庭客户产品单一,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和营销能力不足,品牌缺乏;

(6)集中化:网络维护、业务经营、IT支撑等集中化力度不够;

(7)组织及人才:面向全业务、信息化应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组织及人才储备不足。

5 全面融合阶段竞争伙伴竞争策略研判

全面融合阶段,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全业务发展条件日益成熟,在网络、终端、价格、渠道和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主要采取“全网统一营销、集中定价营销(如联通随意打)、渠道连锁经营(如苏宁、国美核心商圈渠道)、集团客户联动营销”等策略,对中国移动发展造成潜在的强烈冲击(如表2)。

(1)中国电信:依托宽带优势,将推动“以固带移”向“以3G智能终端为引领,推动固移融合、双向拉动”的模式演进;

(2)中国联通:依托成熟的产品体系,将以“终端合约计划”为核心大力开展全网统一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

6 中国移动全业务网络发展策略及架构

从全业务网络发展总体策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无线+IP+信息服务(CM-IMS)”:

无线,一是指以无线接入为主,满足个人客户、家庭客户及集团客户的信息服务需求;二是指实现GSM/TD-SCDMA网络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三是积极推动TD-HSPA、TD-LTE技术成熟并实现商用,突破移动宽带接入瓶颈;四是指充分利用WLAN作为宽带接入的补充手段,进行热点部署。

IP,指积极采用IP技术,持续推动核心网、接入网、业务网等网络IP化,简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建设、维护、运营成本,保持网络优势。

信息服务(CM-IMS),一是指引入CM-IMS,推进核心网络融合,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二是指积极推动终端媒体化、多用化,提供基于客户端等端到端信息服务;三是指增强IDC规划布局及建设,扩大网内信息源。

从全业务网络发展总体架构看,目前中国移动各省公司已经建成了由业务网、核心网、承载网、传送网和接入网等多个层面组成的通信网络(如图3)。在“无线+IP+信息服务(CM-IMS)”总体发展策略的推动下,全面融合阶段中国移动的全业务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可为用户提供更加贴身的全业务解决方案。

7 中国移动推进全业务

发展的策略建议

从全业务发展总体策略看,可概括为“立足高起点,突出差异化,坚持讲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全业务发展的后发优势”。具体来看,立足高起点,指高起点建设基础网络,增强基础资源储备;突出差异化,指延伸移动优势,实施移固、无线有线有机结合;坚持讲效益,指提供高带宽、高价值的接入,发展标准化产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做强做优个人,重点发展集团,选择拓展家庭。

从关键落实举措来看,主要包括城域传送网建设、固网、宽带、IDC和ICT业务发展策略等。

7.1 城域传送网建设策略

一是按照“统筹需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汇聚机房、管道、光缆等基础资源建设。

二是研究解决基站之间的光纤传输问题,提升自有光纤传输的比例(尤其是城市关键地段与核心区域),满足未来TD-LTE对基站传输的需求。

三是优化传送网的组网技术方案,保持业务端到端统一承载。如加快省际/省内骨干传送网PTN系统的建设,IP化电路全部采用端到端PTN承载方案。

四是加快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建设。在城市依托综合业务接入区,在农村主要依托基站光缆延伸;汇聚机房以购建为主,提升自有率;管线建设根据无线网络、集团客户、高价值家庭客户的覆盖规划和预测予以建设。

五是及时进行传送网调整和改造,如面向TD-LTE承载,城域核心层采用L3 PTN;汇聚层以10GE PTN为主;接入层以GE PTN为主,局部业务密集区可升级为10GE,单接入环接入的基站数控制在6~8个。

7.2 固网业务发展策略

一是移固替代,面向高价值家庭和中小集团客户提供无线座机,功能和资费套餐完全采用固话模式;二是移固融合,推广综合V网、一号通等业务,实现集团用户的手机和固话统一组网。

7.3 宽带业务发展策略

一是面向国际业务、集团客户、学校、社区等信息化服务需求,建立“全网的、科学的”维护管理和故障处理流程体系。

二是坚持高带宽、高质量原则,高价值地拓展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宽带信息化接入业务;尤其是面向A/B类集团客户,加快接入资源、光交接箱建设。

三是针对城市新建小区、高档社区,高起点发展家庭宽带,通过FTTx力争为家庭客户提供百兆以上带宽。

四是积极推进与铁通的协同发展。网络协同上,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市场协同上,推动相互,互为虚拟运营商;业务协同上,推动铁通的宽带业务从ADSL向FTTx转变,探索提供基于VoIP解决方案的固话业务。

7.4 ICT业务发展策略

加大ICT运营模式探索力度,提升集成能力,按早期接入、业务应用、后期展望的发展路径,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和ICT业务指引,引导客户经理进行“菜单式”营销。中国移动的ICT运营模式见图4:

7.5 IDC业务发展策略

一是当前亟需推动中国移动公司内部资源共享,全面梳理自有网络资源及域名指向,加快实现各省之间的互联互通;

二是针对内容资源不足,大力引入TOP2000网站,大力聚合和引入包括移动梦网SP在内的互联网内容源,明显改善客户感知;

三是在基础托管服务模式基础上,与IT系统提供商合作,为政企等行业客户提供全面的IT系统解决方案;

四是探索弹性云服务业务模式,提供资源按需租赁的云服务,创造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

中国移动IDC发展模式见图5:

参考文献:

[1] 杨界. 移动全业务接入层主干光缆网结构选择策略[J]. 现代电子技术, 2011(23): 48-51.

[2] 王晓凡,吴根生. 移动运营商全业务网络架构及接入模型分析[J]. 电信网技术, 2012(4): 57-62.

[3] 董开勇. 基于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架构及演进研究[J]. 江苏通信, 2012(2): 41-44.

[4] 揭水平,张巍. 全业务下光缆网络建设探讨[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2(2): 48-53.

[5] 郭栋,李伟强. 全业务运营移动运营商传送网架构演进趋势[J]. 移动通信, 2011(21): 9-13.

[6] 王远军,王平,张哲. 全业务运营下的网络集中运营管理[J]. 中国电信业, 2012(4): 68-69.

[7] 钟星,刘经平. 全业务运维服务能力提升措施[J]. 邮电设计技术, 2012(6): 76-79.

[8] 张文利,杨晓冬. 中国联通全业务运营BSS系统架构及建设探究[J]. 信息通信, 2012(4): 252.

[9] 曹健,檀鹏,纪航军. 中国移动与铁通联合运营的全业务支撑体系研究[J]. 通信世界, 2012(2): 39.

[10] 朱海琳,薛立宏,郭涛,等. 面向全业务运营的电子渠道平台体系架构及实施关键[J]. 电信科学, 2012(4): 7-13.

[11] 王燕. 宽带差异户服务在全业务经营中重要性探讨[J]. 科协论坛, 2012(2): 69-70.

上一篇:蒋钦之死 第11期 下一篇:跨运营商视频会议体系架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