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夫妇:用收藏诠释当代文化

时间:2022-10-30 06:12:37

罗根夫妇:用收藏诠释当代文化

在美国金融界中有一对无人不晓的夫妇,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痴迷于当代艺术,但并非因为看中了当代艺术的升值潜力,而是看中了当代文化的本身,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结晶。在过去将近20年中,他们收藏了几乎囊括了过去30年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如辛迪・舍曼、达明安・赫斯特、埃德・拉斯查、格哈德・里希特、安森・基弗、安迪・沃霍尔、村上隆等。除了收藏欧美当代艺术外,他们更广泛涉足亚洲当代艺术。在其拥有的来自200名艺术家的900幅作品中,就有63名亚洲艺术家的170幅作品(多数为日本和中国)。他们是世界上拥有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作品最多的收藏家,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家。他们已是当代艺术品收藏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藏家――罗根夫妇(Kent and Vicki Logan)。

收集作品背后的文化同时开拓生活

肯特・罗根是美国金融界中相当出名的投资银行家,他曾是美国证券银行股权分置部门的总监,高盛集团、普惠公司、巴克莱银行及蒙哥马利证券的执行官。早在20世纪70年代,罗根已经是一位艺术品收藏新手,后来在一个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在丹弗美术馆宣传部工作的维基,两人并于1985年在科罗拉多州韦尔山结婚。由于维基对艺术史及艺术品鉴赏有专业上的认识,再加上罗根本来就对艺术十分感兴趣,夫妇俩自然而然地并肩走向了收藏之路。罗根夫妇对当代艺术的首次收藏起始于1992年,一位名叫Larry Evans的画廊经纪人为他们做旧金山画廊的导览,当罗根夫妇去到ModernismGal Lery画廊便被德国当代艺术家Mark Stock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所吸引,于是他们以1万美元买下了他们第一件当代艺术的藏品――《The Butler’s in Love》(该作现在估计可值3万美元)。从此罗根夫妇开始了当代艺术的收藏,为了更好地理解及收藏当代艺术,他们频频走访各大美术馆看当代艺术作品展、阅读相关的资料、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拍卖会等,随着了解越深,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迷恋就越浓。早期他们只是随兴地按着自己的喜好收藏,在与不少艺术界人士接触后,他们逐渐形成了有周全体系的收藏想法。在致力收藏的同时,罗根不但与早期不时向他们介绍和导览当代艺术的画廊老板Martin Muller成为了挚友,也结识了不少顶级画商,世界级策展人,美术馆、博物馆馆长等行内专业人士,并与其中不少人成为了好朋友。罗根认为收藏除了搜集珍品及作品背后的文化以外,其意义还包括:通过在收藏过程中不停结识新朋友而延伸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让这些朋友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收藏对于罗根而言,并不像当下某些藏家那样只是作为一种跟他人较劲的方式、一项投资的竞赛,或是为实现社会地位的虚荣心,而是一种收集文化的行为,以及开拓自己生活眼界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根经常到伦敦出差。在伦敦期间,罗根也没有忘记去游历各大美术馆及画廊,其中最常去Anthony d’Offay’s gallery画廊看展览,并在那里接触到了许多欧美前卫艺术大师的艺术。罗根通过Anthony d’Offay’s gallery画廊购买了许多Andy Warhol、Gerhard Richter和Jeff Koons的作品,并迅速成为了该画廊最大的客户之一。同一时期,罗根夫妇结识了国际著名艺评人兼策展人张颂仁。这位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致力推动中国当代前卫艺术,通过参与策划大型国际艺术展览提升中国当代艺术家国际地位的策展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罗根夫妇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老师。罗根夫妇从张颂仁那里了解到中国当代艺术第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及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随之开始了他们扩大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路程。罗根夫妇购买的第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方力钧作于1990至1991年的自画像《Series 1 No.3》、《Series 1 No.6》(这两件作品目前已经捐赠给旧金山现代美术馆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在1995年到1997年间,罗根夫妇收入了将近90幅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和曾梵志等的代表性作品。

作品隐含的社会问题及观念是收藏重点

在收藏的过程中,罗根夫妇逐渐意识到他们真正收藏的追求。他们认为真正的藏家并不应该用藏品来投资,而应该用藏品来诠释、构建及反省我们所处的文化,并通过这些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追问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因此艺术品市场的波动一直不是罗根夫妇收藏时所考虑的因素。他们认为艺术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我们的文化,而且她能让人们切身处地地正视个人与社会的一体性。罗根夫妇对同时代的艺术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们大多数是由当下的艺术家创作,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们的艺术能反映出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而了解同时代社会背景的罗根夫妇能领悟到这些艺术图像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因此那些富有含义的观念性作品常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对比起那些“形式主义(formalism)”的抽象艺术,他们更喜欢那些“概念性的现实主义(conceptual realism)”作品,因为它们往往是承载同时代社会、政治等复杂内涵的最具代表性的图像作品。罗根夫妇还特别关注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巨大社会变动的他国艺术家作品,因为这些变动是艺术家创作的沃土。他们相信这些艺术对人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是有启示作用的。因此,他们收藏的作品均是艺术家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思维最活跃等时期的佳作,如日本宫岛达男的LED作品就是对日本社会面貌的本能反应与深层思辨之后的产物,村上隆那些充满挑衅意味的作品也凸显日本对于卡通与漫画的着迷文化的发展。同样,罗根夫妇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如张晓刚、王广义、刘炜、李山、张洹、方力钧、苏新平和岳敏君等艺术家的作品,所体现的正是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演进的过程。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些第一代艺术家,在世界的艺术史脉络与格局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公共财富公共机构是其最终归宿

罗根夫妇认为艺术品作为创作的结晶,是应该被同时代的公众看到、讨论及批评的,同时出于对视觉艺术在社会档案纪录中的重视,罗根夫妇总希望自己的艺术收藏能有一天“回到”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能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因此他们喜欢展览自己的藏品,在全球各地的美术馆及自己的私人美术馆(2000年罗根夫妇移居科罗拉多州韦尔,并在自家附近修建了一座7500平方英尺的私人美术馆)中展览这些藏品。他们喜欢以不同于美术馆、博物馆常规的梳理方式将藏品摆放在一起,试图在新的语境下将这些作品所承载的多种甚至多变的意义展现给公众,这些展览包括2001年的“游乐场的阴暗面:罗根收藏中的童年影像”、2003年的“正面:罗根收藏中的当代亚洲艺术家”、2004年的“超新星:罗根20世纪90年代收藏的艺术作品”、2006年的“商榷现实:罗根近期收藏展”和2008年的“变形:来自罗根收藏的艺术中人类形体的风格扭曲”等等。

他们始终认为艺术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未能经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的财富,是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因此除了做展览外,罗根夫妇还常常资助各大文化公共机构,并有计划地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他们,好让公众能欣赏到这些藏品。1997年他们赠予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一部分艺术收藏,在往后的10年间该馆一共举办了7次主题式、经过精心策划的当代艺术展,在2003年到2004年之间,该馆还对“罗根艺术收藏”作了一次深入且全面的研究性展览。2006年,夫妇俩向丹弗美术馆捐赠6千万美元,包括他们在韦尔的宅邸,以及他们的私人美术馆。这几年他们已经向丹弗美术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及旧金山现代美术馆分别进行了大笔的捐赠。除了对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的捐赠,他们还出资修建了加州艺术学院旧金山学院的肯特和维基・罗根中心。该中心时常会展出最前卫的艺术、建筑和设计作品。他们一直希望,对这些机构同时做出的捐赠,能为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方面提供一种途径。

上一篇: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作品观察 下一篇:邦瀚斯“瓷玉器及工艺精品”拍卖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