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式”微博评论狂欢化现象分析和反思

时间:2022-10-30 04:05:42

“跟帖式”微博评论狂欢化现象分析和反思

【摘 要】通^实证分析,发现有关“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的相关“跟帖式”微博评论具有明显的狂欢化特征,但这种狂欢化并不具有全民性。对话状态下的“跟帖式”微博评论以非狂欢化的讨论为主,但对话的过程会对评论的走向产生影响。怀疑的立场和微博评论的狂欢化有着很大联系。微博评论狂欢化一方面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另一方面会对事件发展的走向产生未知的影响,甚至危害相关方和社会的安全。

【关键词】微博评论;狂欢化;共景监狱

2016年1月29日深圳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开幕,会场上一位身穿阿玛尼西装、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引起各界的关注。这名少年柳某是初二学生,以青少年代表的身份列席了政协会议,并提出了“不要让一张考卷决定未来”等提议。此事曝光后,旋即造成极大的舆论反应,#阿玛尼少年#的话题很快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网友们在微博评论中的意见表达带有很强的情绪化特点,调侃、戏谑、反讽、自嘲甚至是粗鄙的语言是他们表达的方式,狂欢的气氛在微博中弥漫开来。在网友的热议中,具有“狂欢化”倾向的微博评论是否占据着主导地位,一场“集体狂欢”是否真正地发生?网友们在一起集群再议,彼此之间的交流对于意见的表达影响几何?

一、狂欢理论与微博评论研究的两种分野

(一)狂欢理论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了“狂欢理论”。他指出:“狂欢广场式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1]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被规定为四种范畴:第一,人们之间随便而又亲昵的接触;第二,插科打诨;第三,俯就,随便而亲昵的态度;第四,粗鄙,即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做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反讽等等。[2]广场上,人们被狂欢的气氛所包围,用各种荒诞无稽、插科打诨的言语解构了现实的等级制度,自由和欢乐成为狂欢节的主题。这种狂欢化是一种极端的表达和交往形式,带有强烈的乌托邦气息。

(二)关于微博评论研究的两种分野

关于微博评论,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各方研究大都是从两个维度进行的:第一种是微博用户对于一些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主贴”,这时的评论者只有内容者一人;第二种是围绕相关主贴,在评论栏中发表意见和看法,外在的表现形式是“跟帖”,这时的评论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跟帖式”微博评论表现为跟进的意见表达、用户间的平等交流,是一种对于“主贴”的再次建构,与“主贴”是相伴而生的。一方面,有学者针对这类评论对于舆论生态的影响给予解答;另一方面,微博开放的语境与狂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有学者就此来研究存在于微博空间里的狂欢现象。王首程认为微博评论中一些观点与自身的长期记忆有关,而非基于该条微博的具体事实,“微博中的言论跟帖并非完全是网民科学认知的理性表达,绝大多数评论内容不仅有情绪化倾向,而且具有调侃、娱乐以及率性、随意的倾向。”[3]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学界关于“跟帖式”微博评论狂欢化的研究多是和其他研究角度相杂糅的,且未对这种狂欢化是否具有全民性作出判断,也未对网友间的相互交流给予探讨。基于此,本文以“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为例,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考察,以期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对于“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于2016年1月31日的了一条微博。本文以这条微博底部评论栏中的评论为分析样本,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人民日报账号在微博中有较大影响力,粉丝近5000万。第二,@人民日报所的这条微博得到了网友的集中评论,便于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的周期不长,具有爆发性和短暂性的特点,故笔者统计的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7日24时,共得到有效“跟帖式”评论共3756条。经过统计,发现其中包含网友间的对话198个,涉及639条评论(去除网友回复自己的评论4个,涉及8条评论)。因为本文还需要对网友之间的互动做统计和分析,所以先将涉及互动的评论全部取出,作为对话状态下的评论。然后利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剩余的3109条评论中获取500条评论,归入非对话状态下的评论。最后,利用微博本身的“热门”功能,将至少得到10个点赞数的微博评论筛选出来,构成热门评论,共计64条。

三、研究结果

(一)非对话状态下的微博评论狂欢化分析

按照是否具有狂欢化及其所持立场进行划分,将评论性质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发现,在非对话状态下的评论中,狂欢化的微博评论占比49.4%;非狂欢化的微博评论占比50.6%,两者数量和比例相当。在狂欢化的评论中持有怀疑立场的占到99.9%,占据绝大多数。

(二)对话状态下的微博评论狂欢化分析

在评论栏的网友回复中,多则涉及十多条评论,时间跨度达几天,少则只有区区2条,没有下文。这种互动的关系是不稳定的,意见表达通常前后不一致,故评论的立场不在考虑范围内。笔者只对对话中的前后性质做出判断,以此来划分对话中狂欢化的走向。统计结果如表2。

可以发现,一直保持非狂欢化的对话有110个,占比超过半数,达到了55.6%;而在网友之间的互动中,评论的性质逐渐发生改变的对话有57个,占到了28.7%。

(三)热门评论的狂欢化分析

根据统计,热门评论的狂欢化倾向程度和评论所持的立场如表3所示。

在热门评论的立场中,狂欢化的所有评论中全部持有怀疑的立场;非狂欢化的评论中,持怀疑立场的占到了71%。可见持怀疑态度的评论更多地获得了网友的点赞支持。

四、讨论与反思

(一)“跟帖式”微博评论的狂欢化不具有全民性

“跟帖式”微博评论的背后是广大网民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解码的过程。在公开、自由、平等、开放的微博语境下,被隐匿了现实身份的网友可以充分地进行意见表达,这样的舆论环境为评论的狂欢化提供了土壤。但这种狂欢化并不具有全民性。

根据统计来看,一方面,狂欢化的微博评论占比49.4%,比非狂欢化的评论要略微少些;另一方面,在点赞数量上,狂欢化的评论共得到8658次点赞,占点赞总数的43.5%,也比非狂欢化评论获得的点赞数少些。以上两个方面都说明了在宽松的语境下,狂欢化是一部分人表达自我意见的方式,但与此等量齐观的人群更注重理性的分析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另有一些理性的网友会在对话中阻止狂欢的弥漫。

(二)对话状态下的“跟帖式”微博评论以非狂欢化的讨论为主,对话的过程会对评论的走向产生影响

在此次事件中,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回复了他人。经过统计发现,一直保持非狂欢化的对话有110个,占比超过半数,达到了55.6%,另外有4%的互动由狂欢化转向非狂欢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话状态下的“跟帖式”微博评论仍以非狂欢化的讨论为主,理性地协商成为显著的特点。

交互性是互联网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互动中微博评论可以导致对话性质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就有57个,占到了总数的28.7%。所以,网友之间的互动会对“跟帖式”微博评论的狂欢化走向产生影响。笔者统计时发现,有些网友在一开始处于理性的探讨中,随着交流的继续会逐渐显现情绪化,人身攻击、粗鄙化词语等多次出现。这种从非狂欢化转向狂欢化的比重占到了样本的24.7%。相比之下,由狂欢化转向非狂欢化的比重则显得微乎其微,仅仅占到4%。

(三)“共景监狱”视域下的质疑和狂欢

微博评论的狂欢化表达中绝大多数持有怀疑的立场,即对该事件持有质疑或否定的态度。而在热门评论里,狂欢化的所有评论同时持有怀疑的立场。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怀疑的立场和微博评论的狂欢化有着很大联系。微博网友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13岁的初中生适合参政议政吗?为何少年身穿阿玛尼西装参加会议?该不该让一张试卷决定我们的未来?

针对传统人类社会控制方式,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全景监狱”的比喻:“四周围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个t望塔。t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割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小囚室都贯穿建筑的横切面。”[4]在这样的一所监狱中,犯人(被管理者)被羁押在四周不同的牢房中,缺少信息传递的渠道,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阻绝的,而狱卒(管理者)则站在中央的t望塔里监视着一切,显现出个体对众人控制和管理的权威。

不同于传统的“全景监狱”,随着信息技术的精进和传播语境的改变,现代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共景监狱”的新模式。这种模式里的个体和众人的地位逆转,作为多数的众人拥有信息传递的渠道,在有效的沟通中“交头接耳”,彼此进行交流;而作为个体的管理者在原先管控机制方面的优势不复存在,权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前所述,“少年列席深圳政协会议事件”在微博上引发了民众对管理者们的质疑:相关部门是否依法依规地对少年柳某进行推选,这种争议与“共景监狱”模式中多数人对少数管理者的凝视非常吻合。在彼此的“交头接耳”中,掀起了一场狂欢。当下社会中积攒着巨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的宣泄会释放出强大的社会话语能量,给社会的管理者带来了困扰。适当引导、化危为机,在与民间舆论场的对话中形成有效沟通,这些将有助于社会管理。

(四)对微博评论狂欢化的反思

我们必须看到微博为民众打造了一个狂欢的广场,提供了一种“社会安全阀”。人们身份的差别被暂时抹去,网民成为自由参与的主体。这种社会安全阀能够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和意见提供渠道,有理有据的观点可以获得点赞,充满情绪化的表达虽不值得提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被社会所接受,在网络空间上发泄的代价会比现实中的暴虐的代价小得多。

这种狂欢裹挟着大量负面的情绪,会对事件发展的走向产生未知的影响,甚至危害相关方和社会的安全。狂欢的人群中可能会出现线上的群体极化现象,且不能排除会出现极端化的线下行为。这对事件的处理以及公共安全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在此次事件中,已有网友在13岁柳某的微博主页中留下具有威胁性的评论,并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只有在饱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的抗争和颠覆中,微博狂欢才能维持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实现自我解放,促进现实世界的和谐全面发展。”[5]因此,提高广大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管理部门舆论引导、要求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就显得迫在眉睫。

注释:

[1]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 魏炫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68.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白春仁,顾亚铃 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77.

[3]王首程.情绪记忆与娱乐本性对微博表达的影响――一项关于微博评论的个案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4]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224

[5]刘庆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微博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编:姚少宝

上一篇:采撷细节 静待花开 下一篇:乡土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