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之外科体系的探析

时间:2022-10-30 03:57:29

科学教育之外科体系的探析

1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由于全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震、台风、寒潮、泥石流、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常伴有人员的伤亡,有大量急性创面需要处理[4]。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矛盾也进入凸显多发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基本稳定的同时,却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另外,境内外敌对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他们打着“民主”、“宗教”、“人权”等旗号,在境内外实施了一系列恐怖破坏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强化暴力恐怖工作,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在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均涉及创面处理工作。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具有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理复杂及新伤型、新伤类增多的特点。提高创面疾病的治疗水平和能力对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创面疾病治疗的需求,医护人员有必要接受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解决创面疾病

复杂病情的必然要求导致创面疾病的病因复杂,外伤、烧伤、感染、手术、内分泌代谢疾病、血管疾病、放射线、药物、高原或海域环境等均可导致创面疾病。导致创面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如糖尿病足溃疡是慢性进行性血管神经病变,涉及血管、神经、肌腱、骨骼等部位,常伴有感染;而放射性损伤创面难愈则与放射损伤造血功能,导致炎细胞、组织修复细胞功能受损有关。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也极复杂,慢性创面常合并感染[5],细菌构成生物膜会明显抑制创面上皮的再生,延缓创面愈合。老年人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的功能下降,能量代谢紊乱等均影响创面正常愈合。为了应对创面疾病的复杂病情,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

1.3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是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医改的重要内容。有资料表明,需住院治疗的严重创面疾病患者约20%,而约80%左右的创面疾病患者因创面小、损伤轻,通常在社区或县以下医院就诊[3]。基层医院开展创面疾病治疗工作能够极大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有效地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我国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较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系统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使广大创面疾病患者受益。

2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有一批从事创面治疗的医护人员。我国烧伤外科治疗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创面处理在烧伤外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烧伤外科医师具备处理复杂创面的能力。多家医院具有采用各种手术修复创面的技术。近年来,国内许多医疗机构成立了治疗创面疾病的科室,多称为创面治疗中心或伤口治疗中心。有的由烧伤整形科扩展功能而来,有的系新建的综合性专业治疗中心,还有的采取以专科医师为中心、多学科合作模式[6]。这些医护人员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创面外科学的教学培训工作。有创面疾病基础研究成果。目前创面疾病的基础研究开展较为广泛,对创面愈合机制、创面延迟愈合的分子机制、病理生理机制、组织灌注不良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菌负荷感染和坏死组织存留、细菌衰老、细菌生物膜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新学说如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的微环境污染学说、创面床准备理论等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为创面外科学打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451•创面疾病诊断方法不断进步。随着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诊断手段应用于创面疾病的病因诊断,创面面积和深度的数字化测定、创面组织氧供检测、创面压力和张力测定等方法用于创面的评估和分级,创面微生物快速检测用于创面感染诊断,创面疾病的诊断方法已较为完善。创面疾病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创面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促进创面愈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如创面应用新型敷料、生长因子、组织工程皮肤、酶学清创、负压治疗技术、高压氧治疗、激光、电、磁等辅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除了传统的皮肤组织移植手术外,血管外科手术、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也已在临床开展。有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有了丰富基础理论、诊断和治疗手段,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已成为可能。

3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为: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相结合的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全国各段、各层次人员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并对受教育者分层次实施,突出重点。以医学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医学继续教育为重点,同时普及居民的创面疾病基本知识。创面外科学高等教育。创面外科学教育应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各学制外科学的常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医学生对创面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外科学教材的总论部分应增设《创面外科学》一章;护理专业本科生也可在外科学护理中增设相关章节;应积极培养创面外科学的硕士或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可先在烧伤外科、创伤外科专业中培养创面外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条件成熟后,积极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设立外科学(创面外科)学科,独立培养专业人才。创伤、烧伤外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应纳入相关内容。医学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创面外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中选取有一定基础、热爱创面外科的人员,经过必要的教师资格培训后充实到这一学科的师资队伍中。也可通过国际交流平台,采取出国培训、从国外聘请相关专家来我国进行授课等方式加快培养骨干队伍。聘用优秀的本专业专家教授担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形成培养研究生的教师队伍。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应把在职医护人员的创面外科学继续教育作为重点,以满足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条件成熟的创面治疗中心可设立继续教育基地,接受各类医护人员进修培训。要充分考虑不同背景医护人员的学历和临床实践经历上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培训要注重实用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7]。要重视本专业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可以在专业学会组织下,通过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班形式,介绍国内外创面外科学进展和创面诊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专业杂志可开设创面外科学专栏,为创面外科学的普及、交流、提高提供场所。应重视互联网这一继续教育途径,开设专业网站,以利于边缘地区和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学习[8]。

要重视教材编写工作。国内已有专家编写了《慢性伤口诊疗指导建议》、《烧伤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创面处理分册》[9]。可以此为基础,将我国创面疾病诊断治疗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编写适合各类医护人员的创面外科学教材。创面外科学普及教育。医疗机构和专业医护人员都担任对公众的普及教育工作。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现场演示、义务咨询、院内宣传专栏、闭路电视系统等形式,对公众进行创面外科学普及教育工作。从而使患者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参与到治疗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并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少医患矛盾。综上所述,建立创面外科学教育体系,不仅能够增加医护人员、患者知识水平,培养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创面疾病的诊治水平,造福患者,而且能够促进学术研究,提高我国创面外科学事业发展,同时还能够丰富灾害医学、军事医学的内容。

作者:倪俊单位:第八五医院

上一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合并 下一篇:中学科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