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苗立枯病的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30 03:14:05

松苗立枯病的防治技术

松苗立枯病又称苗木猝倒病,是苗圃中针叶树苗木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幼苗被害后,死亡率很高。在抚顺地区该病害发生十分普遍。受害苗种主要有赤松、油松、樟子松、黑松、红松、落叶松属等。

一、症状

1.由于寄主染病时期不同及受害苗种染病时期不同,其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松苗立枯病可表现为下列几种症状类型:

(1)种芽腐烂型:播种后,种子发芽出土前被病菌侵入,病菌破坏种芽的组织,引起腐烂,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幼苗出土后扎根时期,由于苗木茎部尚未木质化,外表未形成角质层和木栓层,病菌自根茎侵入,产生褐色斑,病斑扩大呈水渍状。病菌在苗颈组织内蔓延,破坏苗颈组织,使苗木迅速倒伏,引起典型的幼苗猝倒症状。

(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若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被病菌侵染,幼苗常茎叶粘结,使茎叶腐烂,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萎焉死亡。

(4)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

2.松苗和落叶松苗比较易感立枯病,多发生在4~6月份,因发病时期不同可分为下列4种症状类型:

(1)种芽腐烂型:种子和幼芽在播种后至出土前被病菌侵染,破坏种芽组织而腐烂,在苗床上出现缺苗断垄现象。

(2)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期,若湿度过大苗木密集或撤除覆盖物过迟,病菌侵染引起幼苗茎叶腐烂。在连雨天湿度大,苗密时,大苗也会发生此种类型。腐烂茎叶上常有白色丝状物,干枯茎叶上有细小颗粒状菌核。

(3)幼苗猝倒型:幼苗出土后,嫩茎尚未木质化,病菌自根茎处侵入产生褐色斑点,迅速扩大呈水渍状腐烂,随后苗木倒伏。此时苗木嫩叶仍呈绿色,病部仍可向外扩展。猝倒症状多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的1个月内。

二、病原

引起苗木立枯病的病原有两大类:一类是非侵染性病原;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于圃地积水,播种时覆土过厚,土壤表面板结,或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颈。侵染性病原是引起苗木立枯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病原中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

1.丝核菌陬菌丝淡黄褐色,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稍缢缩,并生横隔膜。菌核黄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mm左右。发育适温为22~25℃,最低温度为13~15℃。发病规律: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十分密切。种子发芽以后遇到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染病。

2.镰刀菌菌丝多隔无色,产生大小两种分生孢子,一种是大型多隔镰刀状的分生孢子,有3~5个隔膜。顶端及末端细胞略尖。另一种是小型单细胞的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种孢子均为五色透明。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集生于垫状的分生孢子座上。发育的温度为15~20℃,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5℃。

3.腐霉菌(PythiumdebaryanumHesse)菌丝细而白,有时可以在病株上看到大量白色绵毛状菌丝体。菌丝多分枝,无色透明,无隔膜。孢子囊球形,内生游动孢子。发育的适温为14.5~17.5℃。

三、发病规律

苗木立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的关系极为密切。种子出芽以后遇着低温、多雨、土壤及空气的湿度大时,都能使幼苗得病。另外,对苗圃地的选择关系很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发病较重。在前茬作物曾是棉花、马铃薯、花生、蕃茄、大豆、瓜类的土地上育苗,发病亦较重。此外,旱、涝、霜、冻及使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过量的氮肥等,都容易诱使该病的发生。

四、防治

1.注意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宜。要避开低洼、粘重的土壤。如在盐碱地育苗,可先用硫酸亚铁或明矾酸化土壤。方法是在播种前3~7天,向土壤喷洒1~3%硫酸亚铁或明矾水溶液,用量为4~5kg/m2。选择育苗地时,还要注意上茬作物的茬口,不要在种植过马铃薯、棉花、茄子、瓜类等作物的土地上育苗。

2.合理施肥,细致整地。

3.搞好种子处理。育针叶树苗时,最好使用经隔冬埋藏处理的种子。为防止种子霉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60分钟或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种子。

4.土壤要进行消毒。能用于土壤消毒的药物很多,如1.5%的漂白粉、0.15~0.3%福尔马林、5%的明矾、0.25~0.5%福美双、0.5%高锰酸钾以及五氯硝基苯、代森锌等。其中以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各5g/m2,配成混合药土,在播种前垫在苗床上一半,另一半播种后覆药土用,效果较好。

5.苗期预防。苗期施用30%的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5%的明矾水喷洒,也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苗木立枯型:在发病条件下,病菌侵入根部,引起根部皮层变色腐烂,苗木枯死不倒伏。

上一篇:谈兴隆林业局造林栽植技术 下一篇: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