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的背后

时间:2022-10-30 02:35:07

人们最初的愿望与心意,往往蕴含着最为真切和朴实的情感。面对着自己或别人的初衷,不辜负,不忘记,或许就成了一段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可现实最为吊诡的是,初衷的后面,有时会加上一个“但是”。于是,离家的女儿、让座的老人、好心的菜农,他们的初衷,也会让人觉得心酸或者唏嘘不已。

离家的女儿

在这则新闻里,女儿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不过,她却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照片中,她是那最清晰的图案,后面则是父亲模糊的脸和空洞的眼。网络上,她的名字被很多人呼唤,呼唤她回家看看。

九年前,女儿留下一张“十年后再见面”的字条离家出走,想着混出个模样来给父亲看。

但她想不到的是,九年后,父亲罹患癌症,已到晚期,女儿出人头地的模样,父亲可能已经看不到。卧在病床上的他,手里捧着一直看的,还是女儿曾经的一张小照片。

他很悲观,生怕自己等不到见面的那一天。但他也很乐观,保持好心态,学着看得开,无非也是想撑到见女儿最后一面。

离见面那一天,还有一年的时间。不知道女儿是否已经混出了样子,可以衣锦归来。可是留给父亲的时日,实在不多了。

离家的初衷,只是想向父亲证明自己。如果父亲不在了,那又证明给谁看呢?那些抱着自己的初衷和梦想去闯世界的人,有时候会不经意忘了,有些别离,永远无法再见。

让座的老人

脖挂老年证,头戴小红帽,双手举起一块红牌子,上书六个大字:给年轻人让座!你没看错,郑州二十多位老年人走上街头,“逆其道而行之”,呼吁老人给年轻人让座。

老人们自然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自己坐公交车,一般路程短、站点少,年轻人上下班乘坐时间长,工作辛苦,老年人应多加体谅。

说的虽然在理,只是这种“颠倒”,还是让不少人有些不适应。特别是想到几天前,一年轻女孩因未给老人让座被拽头发遭暴打,于是乎有人揣测起老人们的初衷。

有的说这是形式主义,是炒作、是作秀;有的说这像一记道德耳光,打在那些不愿给老年人让座的年轻人脸上——虽然老人们未必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一倡议所传递的信息,难免会让人们解读出这样一层含义。

不过,如能用自己对年轻人的体谅和尊重,换取年轻人的尊重,那对老人来讲,同样也是一种健康的利己。总比相互冷漠,互不体谅好很多。

只是如果换做是我,我是那位被让座的年轻人,我肯定会说,估计也只能说:“不用了,谢谢!”

好心的菜农

中国人似乎有不少劣根性。但凡拿个好心做试金石,总是能验出一些人的成色,发现一些斑斑点点。

江苏南通的张彬又试验了一把,当然,他并不是有意为之。眼看自家种的五十亩有机蔬菜滞销,张彬“不忍将半年的心血耕作绿肥”,便邀请当地市民前来免费采摘。

后面的故事估计你都猜到了。约摸半天时间,私人的、单位组织的,还有附近的农户,陆陆续续来了千余人。一个小时,张彬家田里的二十万斤红薯就被抢光。不消半天,万斤蔬菜也被摘光。更有甚者,一些人夹杂在采摘队伍中,然后用扁担和车子整袋整袋运到市场上去卖。

其实,把蔬菜摘走打包贩卖的人,只是其中一少部分。用张彬的话来讲,“大米里偶尔也有一两颗沙子,总体大家素质都比较高”。

但是在报纸上,在网络上,你却能看到“附近农户摘走打包贩卖”之类的标题。在评论里,也能看到“小市民的劣根性”、“可悲”之类的评断。

殊不知,相比个别人所展现的自私自利,这种喜欢围观和揭示别人,毫不反省或者迅速遗忘,这本身算不算一种劣根性呢?

【原载2013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新闻眼》标题为本刊所拟】

插图/冷漠者/刘奎宁

上一篇:奶农的困惑 下一篇:城乡中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