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走天下 方寸之间是乾坤

时间:2022-10-30 01:00:08

荆鸿先生,1946年生于山东烟台,汉族人,著名篆刻艺术家、姓名学家、书画家和作家。从艺40余年,12岁开始篆刻,先后师从郭沫若、蓝菊荪、宗白华、臧克家、赵阜、吴兰英等名家。曾为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山、关山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等多位名人篆刻。原为《辽宁日报》编辑,现任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主席、广东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实践“行万里路、收万种姓、刻万家印”的艺术追求,在广州设立了全世界首家姓氏博物馆、图腾博物馆。并在广州市番禺区创建荆鸿先生艺术馆。

荆鸿先生是中国第一个“个人硬笔书法展”举办者,也是全国第一个出版硬笔书法字典的作者,其著作有20余部。是有史以来最大篆刻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国最具创新精神和卓越艺术成就的篆刻大师。

讲到为何学习篆刻,荆鸿先生回忆童年时生活在大连,郭沫若的第二任夫人安娜恰好是荆鸿先生的邻居。荆鸿先生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时不时地还拿石头刻印玩。8岁那年,小荆鸿先生串门时巧遇郭沫若。郭老无意间看到这个小孩刻的印章竟有几分像模像样,认定荆鸿先生为可造之材。为了培养荆鸿先生,郭老专程从四川将我国著名书法家蓝菊荪先生请到大连来教授荆鸿先生。而工作后的荆鸿先生,作为副刊编辑经常要去采访文化名人,他常常以为名人篆刻的印章作为见面礼来开展工作,“当时就是一块敲门砖,没想到后来竟然成了专业。”荆鸿先生表示。

1994年4月16日,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将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创作篆刻成1109枚印章轰动全国艺术界、为中国篆刻史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1998年6月到1999年2月荆鸿先生用了八个半月时间,将1109枚印章、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放大篆刻在福建漳州33米高、18米宽的云洞岩上,创造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篆刻作品――“云洞岩摩崖篆刻”。

“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小了,但中国印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帮我们完成了这一心愿。”荆鸿先生表示,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时,他和许多篆刻人都无比高兴,因为这是向全国、全世界宣传篆刻艺术的最好时机,篆刻艺术不再只是配角。谈到这次展览和山东的篆刻发展,荆鸿先生说,篆刻由于难以展示,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只有在藏书藏画,甚至领取工资时才能用到。而荆鸿先生认为,篆刻出的印章拓印后的印文经过裱糊,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艺术品来欣赏。

荆鸿先生对国学也颇有研究。他的篆刻艺术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刻的研究与认知上。因而,他的篆刻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他出版的篆刻艺术《三字经》。这部经典,是他用篆刻印章刻下来的。这个想法就是独特的,更为独特的,是他根据内容而设计的印章。比如,“人之初”这方印,就刻得浑厚而天然,有种远古的拙朴之感;而“性本善”这个印,便笔致清雅,刀法挺秀。让你感觉不到一丝的弯屈或扭曲;“养不教,父之过”这个方正之印分为两部分,每部分三个字,分别用阴刻阳刻相区别,字与字之间的结构方面,不仅外形关系极具古朴审美意义,内在的意义更具耐人寻味之处。篆刻家的匠心足够揣摸的了。

他的另一部篆刻专著《藏书印》则是他对于东方文化与阅读心理的精妙传递。“巴金赠书”印,小而朴拙,且四个边角皆有破边,取通达之意?一下子就能让我联想到这位矮小清瘦的文坛巨人的神态来,他曾经在一幅他的速写上签名:“巴金:一个小老头”;臧克家的藏书印也形肖神似,灵性盈动;还有作家石湾的印,那个“湾”字刻得九曲回肠。

他经过多方考证,用汉语成语重新为《易经》的六十四卦做了注解,自编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卦辞。这幅作品对应八八六十四卦,共有八八六十四方印章,每枚印章比巴掌略大,每方篆刻手法各不相同,长卷约20米,气势磅礴、浑然一体。由荆鸿先生创作的、长达20米的《易经》篆刻长卷正式被中山图书馆抢先收藏。

2010年4月,岭南美术出版社把他的上万枚印章汇集成厚厚的《万家印典》上下卷,成为建国以来刻章入书最多的篆刻家。这部精装典籍为上下两册,由全国著名书画艺术大师、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先生早年题写书名,曹旭等十名知名人士分别作序。书中汇集了当年荆鸿先生南下沿途为各界人士所镌刻的1.3万多方姓名印章,其数量之多、风格之新、品类之全、刀工之精、工作量之大,方寸天地集万象,刀笔之间见乾坤,在中国篆刻史上实属罕见!

上一篇:骨病患者的“守护神” 下一篇:“十二五”为何“一升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