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导师制培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30 12:46:43

柔性导师制培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实践探索

【摘 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提高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大学生在校规模的日益扩大与高校现有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则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因师资的相对不足也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等困难。为此,我们探索了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行柔性导师制,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好、效率高的特点,较好解决了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师范专业;实践探索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社会提供的有效工作岗位减少且对大学毕业生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这一突出矛盾,造就了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这一公众关注的社会焦点,各高校也在探索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满足当前经济转型时期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引入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得以实施,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模式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导致其实际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1]。

一、当前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导师制”就是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给本科生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在本科生素质培养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实践表明,该模式促进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技能的增长,通过因材施教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对于他们进一步深造或者进入社会顺利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项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导师制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认同性不高;对导师的职责界定模糊、范围宽泛;师资相对不足导致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主动性不足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现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层面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简单移植研究生培养模式到本科生培养实践中,以导师为主体,赋予本科生导师制太多内涵,以致实施起来缺乏可操作性,遇到的问题太多,从而挫伤了师生积极性。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探索实施的可操作性,我们依据本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际情况,引进和实施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他改变了研究生培养中以导师为核心的模式,强调了本科生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师制调动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基本内容如下:

1. 双向自主选择

对于新入学学生第一学期执行班主任(导师)制,在入学专业教育课程中由专业负责人对本科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此后组织本专业所有老师在第一学期每人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讲座,其内容可以是专业发展前沿介绍,也可以是老师自身科研成果展示或者是师生就大学生关心问题的双向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加深对本专业老师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了解。为即将开始的 双向选择奠定相互了解基础。本科第二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组成包括本专业所有教师,同时也吸收相关专业如生物工程部分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所有导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授内容进一步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由学生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于第二学期末最终确定导师。一旦确定导师,则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导师帮助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选定一个专业方向,并依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制定该专业方向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计划,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内容。

由于柔性导师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导师的了解和对自身的评估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杜绝学生被强制安排的现象。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同时导师也容易做到对每个学生有较深入了解,为今后的因材施教打下良好基础。

2. 制订发展规划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除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优势、特点爱好以及所选定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公选课,依据各自的专业方向探索高效率学习方法、以及提升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等[6]。

3. 指导发展方向

通过两个学期的适应,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基本上荡然无存,而对于未来的迷茫却逐渐困扰着他们的成长,对于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工作还是考研往往是心中最大的纠结,而与此同时,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可以结合自己指导学生的个性特点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及时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指南。

建立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召开导师学生交流会,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个人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由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把脉,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通过互帮互学保持参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对于存在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总后与导师联系,然后安排时间进行见面指导。通过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取长补短来促进本科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较好实现了培养方案制订的目标。

4. 培养实践创新

现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往往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则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在现有体系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实践动手能力弱,更谈不上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全面系统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增强,通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程实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建设性指导,逐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上述环节,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在导师指导下,最终达到独立选题并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研究工作,从而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在上述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引”,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发自主学习为中心、从课堂教上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进行实践。本专业10名老师利用授课或者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成2个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参与老师课题研究以及专业学习,同时传达导师对相关课题的进度安排。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每两周举行一次师生交流活动,为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方向上学习提供指导,就难点重点提供导学,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较好解决了对未来存在的迷茫,学生普遍对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构想,并通过详细的实施方案在导师指导下去努力把构想变成现实。

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内外生物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组织校内相关专业博士以“博士论坛”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开展专业介绍,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也利用参加学术会议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促进了学生与其他高校、基层工作单位以及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交流,为学生将来走向新的岗位奠定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针对学生科研精神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不能与实际有机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实践以及自己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的小型综合性实验以及参加学校和全省组织的生物技能竞赛等活动,学生在科研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促进了科学精神养成,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被显著激发起来。

柔性导师制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科研和实践创新素质;为他们毕业后深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部分学生在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向的指导,3名学生在全省生物技能竞赛中获奖,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参与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达到二十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培养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践证明,在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情况下,这种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林. 本科生导师制: 意义、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2]郭欣欣.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暨南大学,2007.

[3]胡守华.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亚玲,鄢家利,王东杰.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思路[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69-74.

[5]王建方.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14.

[6]甄宏君.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导师制的几点体会[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9- 91.

作者简介:

肖强( 1970- ),男,湖北恩施人,副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057),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2JY015),湖北民族学院林学园艺学院教学研究项目(LXJY1302)

上一篇:简述“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及预期效果 下一篇:浅谈城镇交通拥堵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