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30 12:04:53

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肾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降血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治疗组5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化瘀药,采用我院自制制剂护肾1号,每次1包(药物组成:黄芪15 g,水蛭3 g,马鞭草15 g),每日2次,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24 h尿蛋白、血脂、血液流变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糖、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血脂代谢及血液流变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法能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的排泄,改善高黏状态,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关键词] 益气解毒化瘀法;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尿蛋白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b)-066-02

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而尿蛋白的出现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加速DN进展及恶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减少尿蛋白排泄及改善血液流变有助于延缓DN的进展。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的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DN病例均为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科住院病房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7±11.78)岁,平均病程(8.85±2.62)年;对照组42例,其中,男2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3±12.14)岁,平均病程(8.92±2.5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排除存在1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发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近期应用有肾毒性药物等情况;有心、脑、肺和血管等有血栓或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有引起血小板异常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泌尿性自身病变患者、在检查前半个月内使用影响血小板活性的药物者均不入选。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血液流变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

1.4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基础治疗选择药物原则一样,持续治疗时间为3个月。对照组根据病情需要以诺和灵皮下注射或(和)以口服药物迪沙5 mg,3次/d,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加用拜糖平50 mg,3次/d;抗高血压药物一般采用ACEI或ARB类药物,且血压维持在120/80 mm Hg左右;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气解毒化瘀药,采用我院自制制剂护肾1号,药物组成有黄芪15 g,水蛭3 g,马鞭草15 g,每次1包,每日2次。

2 结果

2.1 血糖、肾功能及24 h尿蛋白定量(表1)

经降糖、降压、调脂及加用益气解毒化瘀药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2hBG、BUN、Scr、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

2.2 血脂及血流变学检测指标(表2)

治疗组治疗前后TC、T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TG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C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DN起病隐匿,易被忽视,进一步进展可致氮质血症、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而有较多的研究表明,DN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尿蛋白排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在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Mogensen1989年提出的分期标准,在DN的前三期,经过有效的治疗,可减少蛋白尿,从而有效地延缓DN的进展,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在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已引起重视。糖尿病患者糖及脂代谢的异常不仅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加,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还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使血小板易活化、黏附,且血小板释放物增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而血液黏度增高,血液速度减慢,可导致肾血流量减少,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加之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尿蛋白滤过及排出增多,可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肥大增生[3]。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气阴两虚起病,热毒、瘀血为甚,乃久治不愈之症结,阴阳两虚为其最终转归,因此,DN的治疗重在益气解毒化瘀。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益气健脾,可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降低蛋白尿,可改善DN患者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4]。而水蛭中的水蛭素抗凝作用是肝素的20倍,且与凝血酶原亲和力极强,具有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抗脂质过氧化,改善血脂代谢及增强纤溶活性、抗凝抗血栓作用[5]。马鞭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的功能,其水及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6]。

本研究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益气解毒化瘀法治疗,不仅能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肾小球硬化,保护肾功能,还能降低蛋白尿排出,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变进展。

[参考文献]

[1]佟雨江,马春,骆宁彤.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0):14-1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

[3]黄敬泽,王健,张凯珍,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60.

[4]张慧茹,钟成福.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35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1998,33(7):55-56.

[5]丁安伟.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2,82,536.

(收稿日期:2008-10-10)

上一篇:38例特发性面神经炎(Bellpalsy)的临床回顾 下一篇:双黄烧烫伤喷雾剂对大鼠烫伤治疗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