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转型提质”新征程

时间:2022-10-30 11:40:38

开启“转型提质”新征程

转型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山西省农信社自2005年启动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为中心的改革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完成了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初步构建了法人治理架构和治理机制,化解了部分历史包袱,有效增强了服务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转型”。此次转型,推动山西农信社实现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市场份额,实现了资产规模跃升第一的历史性“量变”。

严峻的经济形势倒逼转型,紧迫的政策形势引领转型,激烈的竞争形势催促转型,自身的发展形势呼唤转型。2014年,基于对以上形势的研判,山西农信社启动再次转型的“升级版”――“转型提质”,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做强目标。

所谓“转型提质”,是指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优势,积极顺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主动变革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全面实行集约化、精细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效率效益和工作质量。山西农信社的“转型提质”战略是:以支农服务为宗旨,以风险防控为保障,以“转型提质”为路径,进一步加快经营理念、体制机制、增长方式、内控管理、队伍建设、科技信息、金融服务、风险防控转型,努力把农信社建成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机制健全、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社会认可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

实施“转型提质”,主要从改体制、建机制、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入手,通过加快转型最终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转型经营理念向更注重内涵提质转变

经营理念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确立不同的经营理念,就会形成不同的经营导向,进而产生不同的经营结果。

实现经营理念转型,一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注重科学发展,坚持长远发展。要紧紧抓住改革这一助推器,在股份制改造、高风险社化解、不良贷款清降方面大胆引进改革理念。要始终抓住稳定这一关键,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手段,把各类风险防控好,把各类问题解决好,把各类矛盾化解好,确保系统上下思想稳定、业务稳定、队伍稳定、安全稳定。二是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大”与“实”、“快”与“好”、“量”与“质”、“进”与“稳”的关系,要在保持各项业务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防控风险,不断提质增效,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处理好显绩与隐绩、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做到既重视当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又重视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的“隐绩”;既立足当前解决好当下最紧要的问题,又兼顾长远确保农信社可持续发展。

转型体制机制实现“形变”到“质变”

改制农商行的机构,要坚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沿用过去落后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运行机制、业务经营机制、内部控制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机制转型。对于机制不变、发展停滞的已改制机构,要立即“回炉”“补课”,借鉴先进经验,积极转变理念,尽快完善机制,真正实现由“形变”到“质变”的飞跃。

转型增长方式向质量结构优化转变

事实证明,靠“跑马圈地”、盲目铺摊子、一味上规模,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始终把质量、效益和风险防控放在首要位置。

一要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通过积极盘活存量,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切实用好增量,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信贷管理机制转型,强化信贷责任约束追究机制,做实贷前、贷中、贷后管理,加大新增贷款管理力度,确保“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积极推进信贷营销理念转型,实现贷款营销由“被动等客”向“主动营销”、“单一分散”向“上下联动”、“传统产品”向“创新产品”转变;积极推进信贷投向转型,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支持力度。

二要不断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夯实存款基础,树立主动负债意识,大力吸收低成本存款,不断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质量,有效巩固增长份额和市场地位。

三要不断优化收入结构。要以稳步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树立风险控制、成本效益、预算管理理念,加快财务管理和会计运营转型步伐;改变单纯依靠贷款利息收入的传统模式,改变依靠资本消耗型盈利的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实现资源配置与资产收益水平相协调,不断拓宽盈利渠道,提高资产利润率;建立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高效运用内部闲置资金,实现资金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最大化;加大中间业务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做大做强银行卡、代收代付、保险、理财等中间业务,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实现收入多元化,不断提升综合盈利能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方面入手,认真做好财务经费预算,不断强化成本费用管理,从严从紧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全方位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转型内控管理实现精细化、流程化、差异化

实现精细化管理,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履职到位。科学界定省、市、县三级的职权范围,明确各级应该履行的管理职责,防止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正确处理好党委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营层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遵守各自的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好党委会、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的决策职能,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经营层的经营管理职能;有效强化各业务条线的责任对接,全面整合管理机构设置,既加强各条线之间的纵向管理,又增进各条线之间的横向配合,提高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突出流程化管理,在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全覆盖、可操作、有效力。有了制度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将其细化、量化、具体化,研发上线有关的操作和监督系统,建立规范、完善、科学的操作流程,环环相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实行差异化管理,综合考虑地域环境、县域经济、业务规模、机构类别等因素,将全省农村信用社分为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树立标杆,差异考核,不搞“一刀切”。

转型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农信团队

一要选好干部,严格按照重品行、重业绩、重民意、重程序的“四重”原则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二要引进人才,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坚持复合型、专业化的原则,多渠道引才引智,特别要大胆引进银行业高级管理、科技、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要培养后备,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培训、重点培养,积蓄后备力量,打造后续梯队。四要优胜劣汰,完善劳动用工和干部选拔制度,坚持敞开“入口”,畅通“出口”。五要科学考核,进一步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调整优化考核指标,制定差异化考核办法,实现薪酬分配、干部选拔与业务发展水平、工作成效、工作业绩相挂钩。

转型科技信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技术是确保全省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信社科技信息工作要重点在“高、快、稳”上下工夫。“高”,就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按照“国内先进、全省一流”的标准,坚持前瞻性、先进性、兼容性、高效性的原则,实现科技信息工作由被动应付、滞后需求向主动创新、牵引发展转变。“快”,就是倒排工作时间,加快工作进度,抓好各项系统建设和项目实施。“稳”,就是不断加强基础系统支撑,完善落实科技信息制度,优化升级各类系统,强化科技队伍建设,确保科技信息系统风险可控、可防、可治。

转型金融服务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变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唯有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新产品、强化服务,才能确保不被淘汰出局。一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就是要牢牢守住“三农”和县域阵地,同时拓展城市市场、社区阵地,扩大生存空间。二要创新产品、突出特色。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农信特色,打造农信品牌,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城镇化、消费信贷、创业、产业链等金融产品,以及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四荒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特别是在转型综改试点县开办农村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产品。三要多策并举、提升服务。有效借助信合便利店、社区服务站、农金服务站等服务载体,不断加大ATM自助机具、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力度,升级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方式,打造“金融超市”模式,确保客户在哪里,服务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客户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

转型风险防控确保全系统安全稳健经营

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群防群治、查处并举,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必须坚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居安思危,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必须坚持“人防”和“机防”、“内防”和“外防”、“全面防”和“重点防”有机结合,控制苗头性风险,化解已形成风险,研判未暴露风险,杜绝新滋生风险,确保全系统合规稳健发展。

上一篇:致我们的伙伴 下一篇:信息主管应挖掘瓶颈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