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30 11:18:38

关于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若干思考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会计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在于披露是否真实可靠,披露是否充分及时以及披露的对象之间是否公平。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披露的起源、发展,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等入手,结合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起源和发展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起源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委托关系的形成。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债务风险空前爆发,企业倒闭所牵涉的债权人远比股权人广泛,因而法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标志着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介入会计信息披露管制,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向债务人披露相关会计信息。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权所有者更为分散,而且随着交易复杂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股权所有者了解会计信息、直接监督企业经营的需求进一步提高。1720年,英国南海事件引发英国股市全面崩盘,《1720年肥皂泡沫法案》由此诞生,确立了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雏型。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备受关注。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填补了自律性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之间的空白,至此行业自律性规范管制、准则(制度)管制、法律管制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形成,后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借鉴。

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决定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商品,类似公共物品,其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非对抗性,公开了的会计信息并不因为增加了一个信息使用者而影响其他人对同样信息的使用效用;非排他性,会计信息一旦公开就很难把不付费使用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排除的成本很高。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企业在履行受托责任向股东和债权人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免费得到这些信息,他们可以搭便车而无需另外支付费用,从而使在竞争市场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披露足够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比较好的途径,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就是由政府或获广泛认可的组织制定和建立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强令企业生产足够的、符合一定标准的会计信息,保障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2、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因此会计信息可以用于交换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即一旦过期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因此,只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促进会计这种特殊的信息商品在市场上流动并实现其价值。

3、会计信息的自然垄断性决定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信息不存在其他来源或者虽然存在但获取成本太高,会计信息生产者――企业的经营者垄断了会计信息的供给,而企业经营者迫于解除受托责任,很可能会从其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限制和阻碍不利于其业绩评价的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造成会计信息不足、不真和严重的不对称,扰乱市场信息的交流,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萎缩, 因此通过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必要的。

三、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等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仅占8.45%,完全不可信的也占了3.14%;对1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投资者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41%,认为“完全不可信”的占1%,大部分认为只是“部分可信”。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财务数据失真严重。由于上市前的利润包装,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当年就巨亏,还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人为控制在10%或6%以达到配股要求。不论是红光实业、黎明股份,还是银广夏案件,都是会计信息披露不实的典型。

2、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大多数公司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组成和变化原因,以及第二年预算,大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特别是在解释亏损原因时,多数公司只有寥寥数语,或是用行业不景气、新会计制度影响等客观因素搪塞,而对公司自身管理、营销等问题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根据《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13日的资料,某家公司净利润7000多万,从报表上看投资收益达到了1.2亿。但投资者从报表上无法判断出是什么投资给该公司带来如此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准则还是指南都缺乏具体的细节,在监管规范上出现漏洞,致使一些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或干脆据以逃避披露监管。

3、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滞后、虚假和遗漏司空见惯,信息公开性并未完全得以实现。如定期报告不及时,每年2月28日预亏公告截止日过去后,仍有少数公司还在陆陆续续地预亏预警公告。又如重大事项不及时披露,某公司为他人提供2.29亿元担保,占净资产的108%,却不及时履行披露义务。另外,补充公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2年4月4日,深沪两市共有119家上市公司刊登了年报补充或更正公告,这些补充公告主要是针对重大事项或收益确认、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以及投资者质询较多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

4、盈利预告内容随意更改。盈利预测不准的问题由来已久。据统计,1997年至1999年新发行的公司,大多数不能完成招股说明书上所作的盈利预测,有的甚至在当年就出现亏损;在2000年实行融资的公司中,有123家曾对当年的盈利进行过预测,但只有61家完成了其所作的预测。甚至有公司在预计基本可以实现扭亏为盈后,结果却预亏公告。

四、关于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路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或改进就可以完成,既需要从公司内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还要从外部完善会计准则,改进监管办法加大打假力度,规范中介机构等方面着手。

1、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一是通过优化股权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等,从环境和制度上,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增加企业提供不实、不足和不及时会计信息的难度。二是借鉴美国做法,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国外贿赂法》(FCPA),强制规定公司内部控制必须达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否则重罚;1992年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公告又对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

2、在完善会计准则,改进监管办法方面,一是完善相关准则和规范,对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方式和质量进行详细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使会计信息在总量提高的同时,更注重对决策有用信息的披露,提高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利用率,二是加强监管,包括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的监管和对会计信息披露提供鉴证服务的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加强法律责任,加大查处力度,保障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深圳市国库支付中心)

上一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下一篇:建设小康社会中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