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上气道结构特征的研究

时间:2022-10-30 10:32:2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上气道结构特征的研究

【摘 要】目的: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上气道结构的X线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0名相同年龄段无鼾症正常合儿童为对照组,用图象数字化X线头颅定位摄片仪,分别获得两样本的上气道结构的测量值,并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的骨性鼻咽、舌咽部的最小距离和后气道间隙等测量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软腭长、软腭厚和舌底-眼耳平面角则明显增大,而软腭-舌接触长度、舌体高度和软腭-腭平面角则明显减小,其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舌骨也表现为向下、向后移位,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由于上气道矢状径减小、舌和舌骨的后缩及下降,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的上气道通气能力下降。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儿童;上气道;头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52-02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为2%-3%[1]。因睡眠时的呼吸暂停、通气不足、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对儿童多系统产生危害,重者可致生长发育落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智力听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甚至可导致儿童猝死[2],其诊断、治疗及疗效评判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该研究对OSAHS患儿的上气道周围结构进行测量分析,探讨其病因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样本选择:

1.1 研究组:20例OSAHS患儿,男、女各10 例,年龄8.5-15.2岁,平均年龄10.3岁,病程11个月至4年11个月,就诊原因为睡眠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夜眠不宁、夜惊哭闹、睡眠恐惧、睡眠中出汗、遗尿等。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对所有患儿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根据2007年乌鲁木齐会议诊断标准[3],当睡眠呼吸紊乱指数 (AHI)≥5次/h,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

1.2 对照组:从到本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无鼾症正常合儿童中随机抽样20名,男女各10名,年龄9.1-14.9岁,平均年龄11.2岁。所有儿童均应用多导睡眠仪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符合以下条件:无呼吸道变态反应史、慢性鼻炎、扁桃腺炎及增殖腺肥大等病史。

上述两样本年龄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

2.研究方法

对测量项目由专人完成测量,以减少测量值误差。所有个体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如果两次测量之间相差超过1mm或10时,需进行第三次测量,然后再取最相近两次测量的均值,作为研究的测量数据,并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行t检验。

结果

讨论

OSAHS是一种在睡眠期间反复发作的上气道狭窄和阻塞为特点的疾病。X线头影测量(cephalometric roentgenogram measurement ,CRM ) 作为颅面软硬组织的测量分析手段,由于具有简便、定位、可重复、价廉的测量体系,在OSAH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是临床上评价上气道形态的最常用的方法[5]。目前,成人OSAHS已经得到很广泛的认识,而儿童OHAHS从定义、病因、诊断乃至治疗均与成人不尽相同。该研究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在同机同条件下,对两组无性别及年龄差异的OSAHS患儿和无鼾症正常合儿童,进行上气道及周围结构测量及对比分析,以揭示OSAHS儿童上气道及周围结构的异常所在,为儿童OSAHS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上气道是指自鼻开始经咽至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上呼吸道。研究表明[6],上气道形态结构与OSAHS关系密切,鼻咽通气道的解剖狭窄引起吸气阻力增大,而出现上气道阻塞,反复发生睡眠呼吸暂停。在该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儿童上气道矢状径的测量,结果发现受自然生长因素影响较小,且与颅底和腭部的关系密切的骨性鼻咽测量值明显小于对照组,支持刘大波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骨性鼻咽小的儿童确实易发生睡眠呼吸暂停。

在生理条件下,人体上气道就存在三个狭窄,由大至小分别为:鼻咽、喉咽、口咽,其中后气道间隙是口咽部的最小气道间隙,又称生命间隙,Cisacr等[8]的研究认为OSAHS患儿腺样体和扁桃体的相对大小对气道开放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组儿童中,代表舌咽部最小距离的扁桃体后缘与咽后壁的最小距离、后气道间隙的测量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儿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周新央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OSAHS患儿存在咽腔阻塞好发部位,这与患儿因慢性扁桃体肿大、腺样体肥大导致其鼻咽、口咽部通气道解剖狭窄,而出现上气道阻塞有关。

颅底、上下颌骨及舌骨等颅颌面骨组织形成上气道部分支架,其形态异常可改变上气道周围软组织的位置以及张力大小,间接影响上气道大小及稳定,使OSAHS患者睡眠呼吸障碍严重程度与颅面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由于舌体通过颏舌肌直接附着于下颌体前部,故下颌的前后位置与舌体的形态及位置密切相关,从软腭和舌的测量结果可知,研究组OSAHS患儿的软腭长和软腭高明显增加,而软腭至腭平面角则较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这可能与维持腭咽封闭的代偿性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研究组患儿的软腭-舌接触长度和舌体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舌背部高和舌底-眼耳平面角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其变化有统计学差异,显示OSAHS患儿的舌处于低平和后缩的位置,此与下颌的下垂和后退位有关,提示OSAHS患儿因气道阻力的增加而长期张口呼吸,迫使其下颌骨向下后旋转,从而导致舌的相对位置及舌咽部的形态结构改变,上气道通气能力降低。

舌骨是一“U”形骨,是游离于颏部与颈部之间的孤立骨,依靠舌骨上下肌群的悬吊以保持其平衡。不仅维持头颅的位置和平衡,而且参与吞咽、语言及张口运动,并影响上气道的通畅[9];而舌骨的位置越低,睡眠时舌根后坠造成舌后隙塌陷的可能就越大[10]。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儿在垂直方向的舌骨至下颌平面眼耳平面和舌骨至蝶鞍的垂直距离等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舌骨至眶下点水平距、舌骨至颏后棘之水平距和舌骨至面平面之水平距等测量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舌骨相对于第三颈椎的水平距明显减小,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李青松等[9]的研究结果相同,说明在OSAHS患儿中,舌骨低、后位致舌根后坠,是阻塞下咽气道的重要解剖因素。

本研究认为,OSAHS儿童具有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矢状径减小,舌及舌骨后缩并下降的上气道形态学结构特征,从而影响舌根后气道的大小以及下咽腔通畅,使上气道通气能力下降。

参考文献:

[1] 周新央,胡洪宽,朱梅英等.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分析(附65例)[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64-65.

[2] Muzumdar H,Arens R. Diagnostic issues in pediatric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 Proc Am Thorac Soc,2008,5 (2):263-273.

[3] 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疗指南草案(乌鲁木齐)[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83.

[4] 刘月华,曾祥龙,傅民魁,黄席珍,正常人群上气道结构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口腔正畸学杂志,1997,4(1);10~14

[5] 辛红哲,贾培增,X线头影测量在分析OSAHS患者颅面结构特征中的应用进展[J]. 北京口腔医学,2005,13(3):202-204

[6] Yosef Segal,Atul Malhotra and Giora Pillar . Upper airway lengt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Sleep and Breathing,2008,12(4):311-316

[7] 刘大波,仇书要.儿童OSAHS系列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2):106108.

[8] Ciscar MA. Magnetic reason apnea imaging of the pharynxin OSAS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ts〔J]. Eur Respir ,2001,17(1):79-86.

[9] 李青松,找燕玲,张佐.自行调节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患者舌骨位置变化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3-25.

[10] Takumi Ogawa,Reyes Enciso,Werner H,et al.Evaluation of cross-section airway configuration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7,103(1): 102108

作者简介:

靳宏伟(1960~)男,副主任医师,云南昆明市人,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

上一篇:风光摄影的破与戒(一) 下一篇:成永展目 碳 推企色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