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30 09:59:3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对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掌倾角为(10.20±4.70)°, 尺偏角为(21.50±4.9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39±0.30)cm。对照组患者掌倾角为(8.09±2.21)°, 尺偏角为(12.11±3.8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0.92±0.29)cm。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闭合复位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3.026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上肢骨折中的一种, 其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约2 cm。一般采用闭合复位或者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且这种桡骨远端骨折重视的是功能锻炼以及合理的固定和复位等, 所以切开复位的固定方法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针对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两种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女21例, 男37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49~76岁, 平均年龄(65.2±5.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52~75岁, 平均年龄(66.1±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臂丛麻醉, 按照止血带的控制, 切口选择前臂桡掌侧行v切, 对腕掌的韧带进行切开, 旋前方肌于桡侧切开, 展示桡骨远端骨折, 然后进行复位。若是产生骨缺损要进行植骨。采用钢板对骨折进行锁定后, 对切口进行缝合。实验组患者在进行臂丛麻醉后, 实施牵引的手法进行整复, 通过透视进行观察, 如果骨折部位复位良好, 在桡骨中下段及第二掌骨近端基底部的位置放入外固定架螺钉, 使其固定, 然后还要对外固定架位置进行调整。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1 h后, 均要进行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参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Lidstrom评分标准, 将临床疗效分为差、一般、良及优。差:恢复状况很差, 而且仍然伴有疼痛的症状;一般: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不明显, 关节活动仍然受限, 症状有所减少;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没有功能性损失;优:背伸掌曲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参数比较 实验组患者掌倾角为(10.20±4.70)°, 尺偏角为(21.50±4.9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39±0.30)cm。对照组患者掌倾角为(8.09±2.21)°, 尺偏角为(12.11±3.8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0.92±0.29)cm。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肩手综合征2例, 创伤性关节炎3例, 腕部神经损伤0例, 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7%, 对照组患者肩手综合征4例, 创伤性关节炎2例, 腕部神经损伤5例, 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4.8%, 实验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14例, 良8例, 一般4例, 差3例, 优良率为75.9%;对照组患者治疗优10例, 良4例, 一般7例, 差8例, 优良率为48.3%,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 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下降, 而且容易产生骨质疏松症。目前这种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占所有骨折的25%左右, 发生率非常高, 如果采用一般的石膏进行固定, 很难进行复位和固定[3-8]。患者一般会产生腕关节僵硬疼痛的现象, 而且行为也会受限。如果骨折产生移位还可能形成畸形, 因为桡骨远端部位属于骨松质和骨密质中间的一个部分, 这个部分非常脆弱, 因此很容易产生骨折的现象[9-14]。一旦产生这种病症, 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复位, 实施固定治疗。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方法, 这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常见[4, 15-20]。

通过本次实验发现, 实验组患者掌倾角为(10.20±4.70)°, 尺偏角为(21.50±4.9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1.39±0.30)cm。对照组患者掌倾角为(8.09±2.21)°, 尺偏角为(12.11±3.80)°, 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的距离为(0.92±0.29)cm。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过程中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法, 效果优于闭合复位外固定法。这种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除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以外, 更能够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几率, 减少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鲁毅.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价值. 医疗装备, 2016, 29(18):136-137.

[2] 黄影. 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有效性. 医药前沿, 2016, 6(26):26-27.

[3] 谭宝利, 孙娜. 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优势及安全性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43):110, 113.

[4] 王继宏, 温树正, 樊东升, 等. Henry入路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 30(2):140-143.

[5] 闻金生.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R床分析. 当代医学, 2016, 22(14):71-72.

[6] 高金伟. 金属植入物固定与修复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舟状骨骨折:半年随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13):1880-1887.

[7] 王松.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兰州大学, 2016.

[8] 王强.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中国伤残医学, 2015(6):50-51.

[9] 陈明, 赵劲民, 李兵, 等.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成人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11):1269-1275.

[10] 袁义伦, 苏建敏, 侯江伟, 等. 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的疗效比较.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3):242-243.

[11] 张树峰, 叶武智, 高长城, 等.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支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比较. 陕西医学杂志, 2015(11):1504-1505.

[12] 李先勇, 张世亮. 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5):

693-694.

[13] 千建荣, 胡向军, 安志军, 等. 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1):115-116.

[14] 许华武. 夹板外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对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15] 罗红军. 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医药前沿, 2013(8):52-53.

[16] 齐静静. 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17] 谭平先, 叶淦湖, 侯之启, 等. 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1):35-37.

[18] 吴立志, 洪华兴, 顾仕林, 等.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34):43-46.

[19] 陈穗生, 皮佑辉, 夏暴权, 等.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12):1789.

[20] 金粉勤, 薛锋, 徐雪荣.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1):

87-89.

[收稿日期:2016-12-16]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在瘢痕子宫无痛人流术中的疗效探讨 下一篇: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