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我国棉花生产领域纤维品质状况分析

时间:2022-10-30 09:22:07

近十几年来我国棉花生产领域纤维品质状况分析

摘要:

通过对1998—2011年我国大田生产棉花纤维品质数据分析,明确了我国棉花纤维品质发展状况,比较了黄河、长江、西北内陆三大流域棉区纤维各指标之间、年度间的纤维品质的差异。分析表明:我国生产领域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mm~30.9 mm为主,占77.1%;断裂比强度主要分布在中等档次26.0cN·tex-1~28.9 cN·tex-1,占44.51%;马克隆值主要分布在4.3~4.9档次,占49.34%;棉花综合品质年度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西北内陆棉区近几年纤维品质逐步好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进一步分析了多年来在我国棉花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我国棉花生产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棉花;纤维;品质;抽查

1 连续监督抽检情况

1998—2011年,在农业部种植业司的委托下,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连续14年开展了对我国主产棉区生产领域棉花主栽品种的纤维品质监督抽查。14年来抽查样品有3293个,涉及532个棉花品种。其中陆地棉(细绒棉)样品3274个,陆地棉品种523个;海岛棉(长绒棉)样品19个,海岛棉品种9个。抽查地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川、甘肃、新疆14个主产棉省、自治区。每年10月份本中心全体人员两人一组到现场抽样,扦取的样品来自各地生产第一线主栽棉花品种,随机取样,有较好的代表性[1]。抽查情况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方法

将每份抽取的皮棉样品,分取试验试样,如果取到籽棉样品,还要对样品按要求使用小型锯齿机试轧。然后把样品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3)%的恒温恒湿条件下平衡48 h。所有纤维样品均由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用自动测试系统HVI1000大容量纤维测试仪进行检测。每份样品测试4次,使用HVICC校准棉样对仪器进行校准。对样品检测的品质指标包括上半部平均长度(UHML)、长度整齐度指数(UI)、断裂比强度(STR)、断裂伸长率(EL)、马克隆值(Mic)、反射率(Rd)、黄度(+b)和纺纱均匀性指数(SCI)。本文研究选择评价纤维品质最重要的4项指标(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纺纱均匀性指数)进行评价。

2.2 样品的纤维品质概况

对本文抽样所涉及的3293个棉花样品,按陆地棉和海岛棉两个棉种类型,分别计算8项品质指标的平均值(x)与标准差(S),其纤维品质概况[1],见表2。

2.3 陆地棉样品的纤维品质分布情况

3274个陆地棉样品的8项纤维品质指标分布情况[2-3],见图1—图8。结果显示,我国生产领域皮棉样品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28.0mm~30.9 mm)为主,占77.1%,中短绒(23.0mm~27.9 mm)和中长绒(31.0mm~33.9 mm)的样品分别占12.1%和10.84%。

长度整齐度指数达到高档次(83.0%~85.9%)及以上的样品占55.57%,中等档次(80.0%~82.9%)的样品占30.83%,低档次(71.0%~79.9%)的样品只占3.87%,表明我国皮棉纤维的整齐度较好。

断裂比强度,中等档次(26.0cN·tex-1~28.9 cN·tex-1)的样品占44.51%,达到强档次(29.0cN·tex-1~30.9 cN·tex-1)的样品占30.42%,达到高强档次(31.0cN·tex-1~37.9 cN·tex-1)的样品占18.79%,差及很差(25.9 cN·tex-1及以下)档次的样品占6.26%。

马克隆值符合C1(3.4及以下)、B1(3.5~3.6)、A(3.7~4.2)、B2(4.3~4.9)、C2(5.0及以上)档次的样品依次占4.74%、2.76%、24.76%、49.34%、18.4%。

纺纱均匀性指数主要分布在120~150,占总样品量的74.0%,120以下的样品占9.1%,160以上的样品占6.0%。

2.4 陆地棉样品纤维品质年份间比较

自1998年以来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每年开展全国主产棉省份主栽品种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在抽查过程中通过询问、实地查看、笔录等多种渠道,了解各地轧花厂、农户、收购站、车间、仓库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协助农业部纤维质量公告,将每年的抽检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现将这14年间的抽查结果汇总如下,见表3。

2.5 黄河、长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年份间纤维指标差异比较

我国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特早熟棉区四大植棉生态区。在抽查中涉及的14个省(自治区)中,黄河流域棉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5省,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和四川7省,西北内陆棉区包括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早熟棉区主要是辽宁省,因植棉面积较少,抽查了两年,抽到的样品较少,本文不再讲述特早熟棉区的情况,而主要分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这三大棉区生态条件不同,推广的品种不同,栽培技术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新疆棉花的种植规模大,加工生产和机器采摘都对纤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三个棉区纤维品质年份间差异如图9~图12。

3 讨论与建议

3.1 纤维指标的分布

从14年来抽检来看,我国棉花生产领域中陆地棉样品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以中绒档次(28.0mm~30.9 mm)为主,占77.1%,中短绒(23.0mm~27.9 mm)和中长绒(31.0mm~33.9 mm)的样品分别占12.1%和10.84%。长度整齐度指数达到高档次(83.0%~85.9%)及以上的样品占55.57%,表明我国棉花纤维的整齐度较好。断裂比强度纤维达中等档次(26.0cN·tex-1~28.9 cN·tex-1)的样品约占44.51%,其次达到强档次(29.0cN·tex-1~30.9 cN·tex-1)的样品占30.42%。说明我国棉花品种的纤维强度达到中等以上水平。马克隆值则以B2(4.3~4.9)为主,占49.34%,说明我国棉花纤维的成熟性和纤维的细度偏粗且过成熟;纺纱均匀性指数主要分布在120~150,适合纺42~50支纱,占总样品量的74.0%。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的陆地棉的纤维品质基本上能满足中支纱的需要。

3.2 纤维指标年度间分布趋势

从每年的调查中表明我国棉花年度间纤维的长度基本上是稳步上升且稳定在29.3mm上下浮动,说明我国棉花品种在纤维长度技术指标选育上基本达到较高的水平。近几年陆续抽查到有些海陆杂交的品种纤维长度较长,有的能达到39mm,但强度指标偏低。比强度年份间也是稳中有升,上下起伏,特殊年份受气候影响较大,如2003年度,雨水偏多,比强度值偏低。而2005年、2009年棉花大丰收,纤维比强度较高,品质较好。自1998—2011年,马克隆值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棉花单产的提高,马克隆值也在提高,马克隆值偏高,直接影响纺织过程中的清钢落棉问题,降低马克隆值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对育种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品种选育、国家高产创建政策中既要提高单产,又要保证纤维品质的协调发展。纺纱均匀性指数自1998—2011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棉花品质逐步得以改善,这得益于各方面的努力:育种家们在品种筛选上做出不断努力,我国品种审定在品质方面严格把关,国家政策对质量监督检测的重视,纤维检验系统开展的仪器化公检都为棉花纤维的质量把关作出了很大贡献。

3.3 纤维指标在三大流域变化趋势

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纤维品质在年份间的差异来看,综合品质有增加趋势,这与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品质育种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育种水平和栽培技术都在大幅度提高,海陆杂交品种的不断推广,使得纤维品质在长度、强度方面有很大改进。西北内陆棉区品质近年来也有较好的增加趋势,长度、强度、纺纱均匀指数都有所增强,马克隆值粗细适中。但西北内陆棉区在2011年度的抽查中,抽查品种的马克隆值明显比其他年份偏高,这与新疆近几年不断发展杂交棉也有一定的关系[4]。

3.4 抽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优质优价问题:尽管我国有优质优价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收购环节中却难以落实。收购环节压级压价,加工环节抬级抬价,棉农没有得到的是优质优价。由于高产与优质往往呈负相关关系,优质不能优价,限制了优质棉的推广。全面落实优质优价政策,使优质棉生产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提高优质棉比例的关键措施。

收购环节品种的混杂:一些轧花厂在收购时不分品种,主要以外在质量——眼观色泽、手扯定长定级定价,忽视内在品质。棉农上交的棉花得不到合理的分垛堆放,现场看到一些收购单位对棉农上交的棉花不严格按照“一试五定”来细分,混合入仓。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放宽,一些商贩混入田间地头,乱收混收,干扰了市场、抬高了价格。

品种多乱杂问题:抽查过程中涉及到532个棉花主栽品种,按要求是代表本地区的5万亩(3333 hm2)以上的大面积生产的品种。但由于我国每户棉农植棉规模较小,品种多而且交叉种植普遍,因而导致了棉纤维品质的混杂。越来越多的种子部门也参与品种的选育、推广和审定,这就要求在品种审定上严把质量关。

3.5 改进建议

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原棉质量,必须大力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快优质高产抗病虫品种的推广,优化品质布局、实现品种的区域种植,密切联系纺织部门,强化订单生产,保证生产的原棉品质基本一致。

整顿小作坊式加工企业,减少企业间无序竞争,打压抢购囤积棉花风气,保证棉价,稳定棉花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棉花相关标准管理规范棉花市场。

加强棉种经营企业的管理,提高种子企业部门的品种选育技术水平,保证为棉农提供优质棉种,对老龄化的植棉人提供技术保证和规范化管理。

严格管理棉花经纪人,对棉花经纪人要求持证经营,在各级层组织一批信誉好的棉花商户,上岗培训,由工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5]。在棉花的采摘、运输、加工各环节,防止混等混级混杂。

参考文献:

[1] 杨伟华,唐淑荣.“十一五”期间我国生产领域棉花纤维品质分析[J].中国纤检,2011(8):18-22.

[2] 唐淑荣,杨伟华.2005年我国棉花主栽品种纤维品质抽查结果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4-17.

[3] 唐淑荣,杨伟华,刘全义.2007年我国棉花生产领域纤维品质评价分析[C].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2008:76-80.

[4] 李雪源,艾先涛,王俊铎,等,科学地做好新疆杂交棉研究与推广[C].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2008:8-11.

[5] 南建福,杨苏龙,李朋波,等,山西省棉花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C].中国棉花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汇编,2011:67-70.

(作者单位:唐淑荣、杨伟华、彭振、褚平、侯爱玲、孟俊婷、冯翠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熊宗伟、李新,中国纤维检验局)

上一篇: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字幕翻译 下一篇:30年代电影语言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