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应用的分析

时间:2022-10-30 08:45:20

扎根理论应用的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更具影响力:强连带还是弱连带”,了解如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来构建理论模型。以返乡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资料,以扎根理论为主导工具分析研究,得出本地强连带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更具影响力,并对外地弱连带断裂进行分析,对返乡农民工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创业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扎根理论;深度访谈;本地强连带;外地弱连带

一、概述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是一个归纳,自下而上将收集的资料不断浓缩建立理论的过程。与其他研究分支(如民族志、现象学等)相比,扎根理论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层次的理论对深入理解社会现象也是不可或缺的(Glaser,1978)。“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更具影响力:强连带还是弱连带”正是一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强弱连带对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作用的典型作品,其研究对象是选择湖北省两个自然村14位返乡农民工,分别进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深层次关注。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强弱连带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对影响力大小,为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水平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研究目的

该文献研究者从农民工在返乡创业时,其个人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外地弱连带和本地强连带的角度出发,探讨强弱连带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本地强连带主要是指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建立的持久的、联系频繁的、感情亲密的亲戚和朋友关系;外地弱连带指返乡农民工在外地打工时建立的熟人关系(黄洁,2010)。强弱连带对创业机会识别均发挥一定作用。但是到底哪个更具有影响力,是研究者探讨的主要问题。通过构建“强弱连带在返乡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中的相对影响力”理论模型,得出本地强连接具影响力的基本判断,旨在为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基于扎根理论来构建模型,数据采集方式是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形式,通过事后对返乡创业成功农民工采取回顾式访谈来获得详实的质性数据。访谈提纲由4个问题构成,分别为了获得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景事件、外地弱连带对机会识别直接和间接作用和本地强连带对机会识别作用这几方面数据。研究者共选取两村14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进行半结构型访谈,其中7位的样本用于构建模型,另外7位用于检验模型。

(三)研究过程和结果

获取数据资料后,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环节,其中分为三级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对出事编码内容整理后,研究者得到1个初始代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核心式登录),发现并建立18个初始代码之间的联系,将概念类属的维度具体化,将18个初始代码提炼出9个概念类属,分析9个概念类属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最后,在所有类属和彼此类属关系建立起来后,将核心类属确定为“较之于外地弱连带,本地强连带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中更具影响力”,从而建立扎根理论模型。

扎根理论分析思路是依据对比资料数据和文献理论,根据资料和理论之间关系提炼出有关类属,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对于建立的理论模型是否具有效度,需要进行验核和评价。研究者通过另外7位受访者的数据再次进行初始、轴心和选择编码,以此验证理论模型是饱和的。“强弱连带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中的相对影响力”理论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外地弱连带和本地强连带对返乡农民工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

二、研究特色

(一)新颖的研究视角

关于强弱连带对创业机会识别作用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对于农民工群体创业机会识别研究并不充分。本文研究者从流动性较强,涉及地域较广阔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视角入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着重窥探返乡农民工在打工时所建立的弱连带关系是否会随着农民工返乡跨越空间而依然发挥其弱连带的力量。并且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所拥有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是比较匮乏的,如何在有限资本的条件下开始创业以及他们的社会资本在创业机会识别中扮演何种角色也是过去研究较少的。因此研究者选择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构建出“强弱连带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中的相对影响力”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一方面对于返乡农民工充分发挥其本地强连带作用创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引起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为政府更多提供信息和资源,为帮助提升农民工整体创业水平提供了参照理论模型。

(二)清晰的理论构建

传统研究理论建构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即从现有的理论体系出发,通过论证,在证实或者证伪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创新,或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预先构建理论,然后运用理论分析资料。但是本文运用的扎根理论方法是完全自下而上的,即从原始资料和现实现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机会识别问题出发,通过关注研究对象所关注的问题,使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然呈现。通过半结构性访谈,边收集数据资料边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抽象出编码、概念类属,如此循环比较,从没有结构到逐步构建结构的过程。本文的研究者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数据编码,如3-2-2表示编号为3的创业者的第2个问题,整理出18个频繁出现的初始代码,将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与研究无关的代码删除(如“传授非创业行业技术”),发现剩余代码之间联系,将其类属具体化,如将“传授社会经验、传授管理经验、传授创业行业技术”归为“赋予创业人力资本”这一类属。进一步分辨其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然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也就是“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本地强连带的很大程度上决定创业机会识别”。整片文章理论构建程序非常清晰,并且为了检验理论模型饱和性,对用于检测的7位返乡农民工的数据进行逐级编码,证明了该理论模型是饱和的。整个理论构建操作程序较为完整。

三、研究不足

首先,该研究选取的理论抽样的样本是预先制定了标准,即只有回答了是农民,且在外地打工,2007年之后开店的才被选为是样本。而理论抽样就是寻找的相关数据来发展生成你的理论,主要目的是加工和完善构成你的理论类属。通过抽样来发展类属的属性,直到没有新的属性出现,因此,不需要一开始对样本进行筛选,而是应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通过沿着村镇主干道若干农民工进行深入的接触和访谈,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在这个逐渐的过程中,确定研究所需要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和样本。所以,本文对研究样本的选择进行预先限定,是违背扎根理论原则的。

其次,扎根理论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由于概念是来源于原始资料,并扎根于原始资料之中,理论建立后,需要回到原始资料中。而该文献在构建理论模型后,并没有和相关文献进行比较,也没有进一步文献回顾。因此理论建立后,应该回到原始资料,与已有文献比较,对构建的理论进行检验,使得理论饱和。而这篇文献,作者建立理论模型后,只是对剩余7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数据再次进行扎根理论编码程序,来验证理论是否饱和。仅这样,无法了解它的理论模型与文献的关系是什么,更没有办法通过丰富的资料内容对该理论模型进行论证。

四、研究存疑

该文献仅仅是以湖北省两个自然村14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为抽样样本,在其深度访谈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强弱连带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中的相对影响力”理论模型,由于采样样本较小,并且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太多,那么建立理论模型是否具有普适性呢?是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何去进一步证明该理论模型的效度呢?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黄洁.谁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机会识别更具影响力:强连带还是弱连带[J].农业技术经济,2010(04).

[3]卡麦滋.构建扎根理论[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上一篇: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气瘿穴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 下一篇:基于ERP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会计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