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让语文课活起来

时间:2022-10-30 07:08:45

品读感悟,让语文课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今后的写作学习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特别是在网上观看了江苏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堂阅读教学展示课后,真是受益非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验,让我有所感,有所思。

一、读练结合,增进实效

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而朗读却是一项很好的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还有积累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语文课上 “书声琅琅”才能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基本特色。

我在执教《三亚落日》这一课时,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来展开教学。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在学第二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三亚的美,我用美丽的语言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边读边说,三亚美在哪儿?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难感受到孩子们对三亚的喜欢。那么有了这种喜爱之情,洋溢在他们心中的必定是无限的向往,把握住他们的感情,引导着他们好好地读一读,美便成为孩子们的了。最后,抓住作者对落日三个比喻的理解,把太阳比作是“一个快乐的孩童”、“红灯笼”、“跳水员入水”,让学生整体感知日落的动态过程。从“下沉停住蹦跳弹跳入水”这一过程来体悟落日似孩童般的“顽皮”、“任性”,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赞叹。整节课,引导学生读练结合,赏读语言文字,想象文章意境,感悟了“三亚落日” 那份诗意的美。为了让学生学起来更带劲一些,我还引导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日落对比。就这样反复朗读,以读促悟,引入意境,使学生在领略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欣赏了自然美,感受到生活美,充满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二、读中理解,感悟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载体上,通过读悟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从而提高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执教《云房子》一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想象、感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深入体会小鸟的快乐心情,感受云房子的有趣,如小鸟们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学生逐段朗读时,我相机说:“你读的冬瓜真大呀,真是傻乎乎的。”“这朵花真的好美呀!”“谁把大楼房读得又高又大呀?”“啊!这个礼堂听上去好宽敞啊!谁又能读得又宽又大呢?”……经过我的表扬、鼓励和带动,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很高,你读、我读、他读,读出了云房子的各不相同。同时在读中学生感悟了朗读的技巧,在反复、多形式的阅读中体验思考课文情境,感受小鸟的心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忘情其中,想象各种不同的云房子的样子,仿佛自己就是那一只只造云房子的小鸟一样,在天空中无忧无虑的嬉戏、玩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反复朗读品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令学生兴奋,回味,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

总之,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使学生在40分钟中领悟真、善、美,陶冶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语文课的内涵和意义,养成乐学善思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活起来。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下一篇: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