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心中的好“班长”

时间:2022-10-30 07:01:34

一提起声名远扬的,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座美丽的“乡村都市”,她就像中原大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引人注目。

20多年来,该村的老“班长”在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他,就是十代表、党委书记王宏斌。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破旧贫穷的小村子。1977年,全村全年的粮食只够吃半年,许多农户住着破草房,家徒四壁。当时,作为南街大队支部书记的王宏斌就思考着:怎样才能使大家摆脱贫穷的“帽子”?

1980年冬天,王宏斌带领村干部开着拖拉机,捎上干粮,到新乡刘庄学习取经。刘庄之行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无工不富。回来之后,他们用东拼西凑的3万元钱办起了一座日产20吨的面粉厂,这就是的第一家企业。

在王宏斌的带领下,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两家企业,工业产值达40万元,实现了历史上工业生产零的突破。用这笔钱,他们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兴修了农田水利设施,粮食亩产超过了千斤。

1989年年初,已经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村里有人提议给村干部增加工资。王宏斌却提出将班子成员的工资都定为250元,发扬“二百五”精神——无私奉献、甘愿吃亏,一心一意为谋发展。从此,这250元的工资标准再也没动过,除此之外也没有任何补贴和奖金。记者由衷感慨:他们所发扬的“二百五”精神,不正是当今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生动注脚吗?

自1985年以来,在王宏斌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起了26家企业,其中合资企业5家,产品达30多种,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立了河南省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员工上万名,成为国家大型一级企业。1991年,率先成为我省“亿元村”,2011年,企业产值达16.5亿元,利税1亿元,人均收入1万元。昔日贫穷落后的“难街村”,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明星村”、“文明村”。

几十年来,王宏斌始终保持着一个人在村里转悠的习惯。他总是一个人背着手,或若有所思地靠着路边走着,或站在一个地方目视前方。也许,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他这看似平常的转悠中发生的。村民见了他总爱亲切地喊一声“班长”,或走上前去递上一支烟,无论是谁,也不论烟的赖好,王宏斌从未拒绝过。王宏斌喜欢人们叫他“班长”,而不喜欢叫他书记,他说:“因为班长听起来亲切,与群众没有距离感,我就愿听群众叫我班长。”

现在,王宏斌已是掌管十几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董事长,但衣着仍跟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农民党员,不但一直保持生活上的朴素,而且在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身先士卒,哪里的活儿苦累,他就到哪里干。在农业队、装卸队、基建工地,总能见到他的身影。每年夏收,他总是开着第一号收割机首先开镰……

如今的,党员干部、职工村民过着供给制的幸福生活,房子、医疗、子女上学等三大难题,十几年前就已经得到破解;城市人现在最烦心的事,如就业难、养老难等问题在已不复存在;职工村民爱集体如家、以集体为荣,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创先争优当标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令人振奋的好景象,集体大家庭温暖、社会主义就是好的赞歌随处可闻。

最后,当谈到未来的发展时,王宏斌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作为十代表,作为的‘领头雁’,我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团结广大干部群众,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到2020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早日把建成一个村风正、民风纯、环境美、处处和谐、人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一篇:我在宽坪的900天 下一篇:《卜子夏考论》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