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贵重仪器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时间:2022-10-30 06:32:03

依托高校贵重仪器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摘要:在国家全民创新创业的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我国高校如何利用自身贵重仪器资源优势结合政府引领建立一套有效的设备开放共享机制。

关键词:大型设备;国有资产;开放共享;创业教育;循环资源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57-02

国务院于2015年6月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该意见特别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高等院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担负着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项国策、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的开展和实施,高等院校利用专项资金购置了为数众多的大型贵重仪器。一方面,这些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高精尖仪器为获得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开放和共享机制缺乏、宣传和推广范围有限等原因,这些贵重仪器常常被高校内的具体院所和科研团队“束之高阁”、“据为己有”,难以发挥其特别是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有效充分利用高校贵重仪器为大众、万众服务,为创业、创新出力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大型贵重仪器的社会开放率低的原因

目前,依据各高校的规章,在采购的流程上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实施专款专用。但当正式验收之后,设备的运行监督和效益分析相比之下就显得松散和无序。在使用环节中通常会造成占用大量资金采购到的大型贵重仪器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间接降低了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1.思想束缚。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高校中,众多的贵重仪器都分散在各个下属学院和研究所的各类专业的研究团队中,团队中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培训,成为该设备的主要使用者。由于贵重仪器的价格昂贵、技术精密,对科研团队又来之不易,而且许多科研团队的设备使用时间也较长。因此,很多的研究团队认为设备应该“归我独有”,从思想上并不认同设备共享的理念。尽管对于贵重仪器,各高校都有相应配套的使用规定,要求将设备向外单位开放,并应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很多设备拥有人只能“勉为其难”地按照规定要求的最低机时进行对外开放。一旦满足了最低标准,就停止开放。而即便是开放,能够做到跨学院、跨所开放的比例非常低,跨学校,甚至面向社会进行开放的实例就更是寥寥无几。

2.考核笼统。贵重仪器通常都由各学校的设备管理处或国有资产处进行统筹管理。尤其在“985”、“211”级别的高校,专业众多、各研究团队各有所长。仅仅依靠学校的管理部门难以对数量庞大、地点分散的每一台设备都进行详细的使用监控。因此,对于校级管理机构,只能利用每年1~2次的设备使用情况考核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笼统的了解。考核一般项目包括:使用机时、获奖、发明专利和论文、校内外测试收入的金额等。从整体看确实包括了设备使用效益的方方面面,但不难发现,其中与对外共享相关的考核仅限于社会服务机时和测试收入两项。而且对这两项的具体数值要求并不高,并不占主要分数。

3.激励缺失。贵重仪器由于其价格昂贵,社会上的设备拥有总量低,造成维修零件和人工的价格居高不下。特别是某些大型设备。一旦需要返厂修复,单单往返的运输费用就十分惊人。而对于科研团队,每年的经费额度和使用范围都有限制,对于突发性的巨额维修费无力支付。除此之外,贵重仪器由于其精密性,在使用和操作方法上也有复杂的要求。如果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先期培训,仅凭个人经验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贵重仪器的拥有者就更不愿意将其开放共享,缺乏开放共享的激励。

二、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对贵重仪器的需求

今天的大众创业不再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在互联网+的现代背景下的高素质、高科技的创业和创新。但大众创业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资金短缺、人才短缺、经验短缺的现实面前,“创客”们不可能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昂贵的贵重仪器中去。但同时,创业者又面临着对这些仪器无法避免的需求。

1.技术需求。创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必然有其先进的一面。而技术先进性是企业能够立足的根本之一。创业公司特别是科技创业公司,必然在技术上要走在行业的前面。从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团队现状来看,尽管许多团队在建立之初依靠独特的创意、团队的拼搏和协作能够在某个领域取得最初的成效。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持续领先的技术作为基石,很快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或被竞争对手超越。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迫使创业者将技术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高超的技术需要精密的仪器进行支撑。这种技术上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会造成创业上巨大的瓶颈,有可能将已有的领先地位毁于一旦。

2.国际认证需求。新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将地球变为地球村。许许多多的创业者面对的客户不再限于本地和国内,他们将面临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然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满足相应的国际标准和认证。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产品。能否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需要从产品原型设计的一开始就对样机进行测试。倘若不在最初的设计中加入这些测试环节,当产品批量生产之后,若因不符合安全标准而造成退货,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而配套测试仪器的往往属于贵重仪器。

3.教育需求。不同的创业者的知识层次不同使得创业的难度和成功率有着极大的差异,因而全国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都在逐步增加创业教育的课程和环节。同时,社会化的创业环境需要高等院校回归教育的本质,面对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在校学生,而可能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才。创业者需要知识迅速提升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当知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和层次就需要利用相关设备对知识进行验证和拓展。而当此时,创业者若能够接触到得心应手的贵重仪器设备,他们会有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业的感觉。而恰恰是这种机会能够促使他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三、利用完善的社会共享机制推进创业

高等院校应利用大型贵重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和共享的机会将教育与国家的创业战略有机地结合。针对上述的种种问题,贵重仪器在开放的各个环节可设置完善的机制和措施对现有状况加以改善。

1.政府介入。单凭某一高校自身的规定,难以对设备拥有者造成有力的约束。政府的经费支付机构在给予经费资助的同时应明确完成贵重仪器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仪器拥有者的基本义务,扭转传统思想。政府或下属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在线的贵重仪器登记、注销、查询和预约系统。系统面向社会开放,形成舆论监督和资源共享机制。设备拥有者应尽可能地最大限度提高贵重仪器开放共享时间。公众可以在线对设备基本情况、技术指标及特点进行浏览和对比。对需要使用的仪器进行在线预约。设备拥有者有义务根据自身条件集中或分散地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并颁发培训合格证明或安排能够满足公众测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代替公众进行设备操作。政府可按年依照在线预约的真实数据对贵重仪器的公众开放机时目标达成度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单位或个人,公示并削减其以后的仪器购置经费额度。

2.基金和保险的支持。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政府应在分配设备采购经费的同时按比例匹配维修和维护经费。高等院校获得此类维修和维护经费后,应以学校为单位将资金集中在一起并建立贵重仪器维护基金。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支付贵重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损坏维修费用。由于贵重仪器售后维修价格昂贵,可以参照财产保险的做法由政府牵头与保险公司建立贵重仪器保险。高等院校作为仪器的使用管理者按照仪器的使用频率、使用年限和价格强制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服务合同。保险期内若出现损坏需要维修的,由保险公司依照保险协议承担较高比例的维修费用,此举将大大减少仪器拥有者对公众开放后仪器损坏无力维修的担忧。另外,保险公司为避免欺诈行为的产生,会严格仔细地对设备状况、真实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间接对设备购置和使用环节的弄虚作假形成威慑。

3.资源循环。即便是同一间高校,由于设备资源状况不明,下属的不同院系和研究所有时也会在同一或相近的时间段购买相同的设备,造成重复采购现象屡见不鲜。面向公众开放的在线设备登记查询系统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采购。作为大型贵重仪器的需求者,可以在制订计划前,对周边的相近设备拥有情况进行查询,甚至进行实地考察,若能够满足需求,就可以取消采购安排。即便不能满足全部需求,也可以将购置全套设备的想法改为购买一个现有设备的增值配套部件,从而节约大量的资金。同时,作为设备购置项目的审批单位也可以在批复前,通过开放的在线设备登记查询系统进行比对,以此判定采购的必要性,并作为批复的主要依据之一。

当设备到达使用年限或技术指标下降,难以满足科学研究要求的时候。设备拥有者可以在线登记拍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点优势:(1)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轻易流失;(2)为创业者提供节约资金购置设备的机会;(3)为设备的循环使用,创造环保低碳的社会做出贡献。

高等院校的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管理需要高校和政府加大管理的细致程度,从粗犷式管理发展到精细化管理。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时,高校也应迎头赶上,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设备优势为全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一柏,温涛,王惠琴,张士杰,周刚,张宇,刘有军.北京市属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83-385.

[2]杨敏.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7):45-47.

[3]徐文,兰中文.完善制度细化工作加强高校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20-222.

[4]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39-43.

上一篇:如何在水利施工中运用流水作业法进行施工 下一篇:“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