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亲情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时间:2022-10-30 05:21:07

谈亲情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摘要: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利用传统文化中写亲情作品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有其必要性,因为亲情作品选材都是以身边琐事为主,且亲情融融,便于学生理解和积累材料,经过实践,效果较好。

关键词:琐事;亲情;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39-0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发现多数同学不喜欢阅读语文,不喜欢写作文,内心甚感落寞,问卷调查表明,语文学科被中学生喜欢程度和各门学科相比,语文的确处于弱势地位。

写亲情内容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写琐事,抒亲情,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阅读上它和读者的心灵距离较近,这是其它作品无法比拟的。在中学语文所选作品中,虽然许多作品都是名家作品,思想性较强,但时代差距较大,加之学生人生经历不丰富,久而久之就抹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写亲情的作品塑造亲人形象,抒亲情,恰恰每个读者都有类似的亲人形象占据其心灵空间,这些形象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祖父母对晚辈之爱,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或“孝”道等。即使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但每个亲人形象都有其共性,主观上他们承担着炎黄子孙应该承担的责任,客观上都共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学生读这类作品,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也容易受亲情的熏陶和感化。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发的祖孙相濡之情,韩愈在《十二郎文》中所抒的叔侄深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所抒发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沈从文在《边城》中抒发的祖孙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表达的母子真情。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而又比较具体的浓浓亲情,在学生家庭中,除了和父母在一起,有的是“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试想,谁家的父母不呵护自己的子女,谁家的祖父祖母不心疼自己的子孙,又有谁家的子女不孝敬长辈,整个家庭是亲情融融。多数学生亦被这种亲情的海洋包围,所以定亲情内容的作品中具体的新人形象,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相近相似。读这类作品,学生便于联想现实生活、事例,在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无意识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强化学生阅读亲情作品,是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途径之一。客观地讲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已步入了独生子女时代。因社会和家庭原因,他们虽然身处亲情的海洋之中,但相当比例不知道亲情的可贵。认为同学的关心是应该的,教师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呵护纯粹是必然的,社会的给予是无条件的。在索取时并不懂得付出,显现出一种不合理的自私性。亲情作品却能让学生明白是非观念,明白付出是一种责任,明白获取后就应该有感恩。在典范作品中,为什么李密不远离祖母当官,而要在祖母病床前侍汤药呢?为什么归有光耳闻先母一言一行时,作品回报母亲呢?为什么《边城》中的翠翠要胡思乱想呢?为什么史铁生要写作品回报母亲呢?毕竟乌鸟都有反哺之情呀,何况于我们人类。他们不仅尽了一种责任,是亲情的一种表述,更是一颗颗感恩的心在跳动。读了这类作品,学生何尝不明白作为社会人,首先就要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即为一种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孝道,这种责任就是回报亲情回报社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意识就得了提高。

在亲情作品阅读中,注重诵读还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魅力。我们教材选读的亲情作品内容,堪称其作品典范。文章不仅文辞生动流畅,情真意切,且凄婉动人。如《陈情表》的“悲恻动人”,不仅能感动一般的读者,更打动了当时的晋武帝;《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情深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评);《项脊轩志》中的哀情亦摧人泪下,《边城》中的纯朴的祖孙情,《我与地坛》中的母子亲情等等,无不发人肺腑,无不摧人泪下。若配上有声有情有感的诵读,不仅摧人泪下,让学生身受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培养,且亲情内容的作品魅力则会散射出来,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

强化亲情内容作品的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课堂上,学生虽然熟记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但在现实中,“尊老爱幼”对我们的同学则显得很遥远,典范作品则可教育学生对长辈孝,对晚辈的爱,如李密对祖母的孝,祖母对李密的爱,归有光对祖母,母亲的孝,祖母和母亲对归有光的爱;史铁生对母亲的孝,母亲对史铁生的爱;韩愈对韩老成的关爱,外祖父对翠翠的关爱。阅读这类作品,学生无意识地学会赡养老人和朴实做人都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他们亦担当起了传承这些美德重任。

强化学生亲情作品阅读还可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帮助。特别是启迪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克服“言之无物”的缺点。写亲情的作品最大特点在于选琐事,抒亲情,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有“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荡,未曾废离”的细节;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儿寒乎?欲食乎”?……,还有祖母持一象笏至的细节,沈从文的《边城》中有“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但自己用手摸摸之后,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的细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天天地帮助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摆车拐出小院”的细节,并有“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语言。小事虽小,但一句句话,一件件琐事,无不浓缩了一幅幅表达亲情的画面,相互融为一体,成为典范作品,其内容充实,其情浓浓。如果没有作者善于留心生活,认真观察生活,口味生活,是无法捕捉到这些典型素材的。因此,这类作品对学生读这类作品,会感到这些琐事就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没有认真观察总结并提炼而已。教师借此引导,教会学生积累身边典型生活素材,如“慈母手中线”的情景;生病时父母轻声的问候和着急的身影;出门时父母的千叮万嘱;做错事时父母的耐心教诲;出门读书时父母相送的眼神;孩提时祖父祖母的轻声呵护,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一个鼓励的微笑等,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就会克服“言之无物”的缺点,而且使文章真实感人,无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激情。

总之,加强中学生亲情内容作品阅读和写作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作文进行启迪,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在所任教班级实践,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有所提高,并发现阅读语文同学多了,学生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做人意识增强了,多数学生还多次自发组织到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这些都说明加强中学生亲情作品内容阅读很有必要的。

上一篇: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下一篇:依托网络 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