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住窑洞的日子

时间:2022-10-30 04:48:57

2012年10月,我和爸妈一起去陕北旅行,这次怀旧之旅的地点是妈妈40年前插队的地方,我们全家一起去看了当年贫瘠荒芜的黄土高坡如今变成了哪般模样。

与我们同行的张老师是父亲的至交,同为知青的他为我们的出行安排好了一切,张老师有着极其厚重的黄土情,曾经多次回到陕北看望老乡,这次带着我们一家一同体验黄土高原的人文风情。

10月1日早上5点从家出发,自驾近900公里后在下午5点半到达了宜川县城与张老师和当地人马大哥汇合。陕北人和山西人一样,一般都是用面食当主食的,加上几个陕北特色小菜炒腌萝卜干、陕北炒三丝儿,既美味又健康。

第2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旅程。

我们一行人的车子行驶在植被覆盖情况很好的林间小路上,沿途满是茂密的树木和秋意渐浓的山顶,感觉很是惬意。我们先是来到了一个叫做“花石崖”的小型石窟。“花石崖”一共两层,第一层有两个石窟,石窟里原本供奉着的菩萨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墙上的浮雕和一些字。第二层的石窟道路艰难,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洞内的浮雕,多为西域风格的骆驼和云纹的图案,颜色也很鲜艳,不过可惜的是,不管是洞内还是洞外的佛像,面部都模糊不清,只能通过石壁上的刻字追溯出他们是宋朝的石窟。

参观完石窟,我们前往马家村。妈妈介绍说马家村在黄土高原上,生活条件很艰苦,道路也不甚方便。我们经历了一段颠簸的路程,马家村便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景象:原上密布着苹果园和梨园,有的地方还种着新鲜的花椒,而没有种植果树的地方则密布着绿色的灌木。这番场景完全出乎我的想象,这与妈妈口中高原上的沙漠十分不同,这完全是个绿洲。

进入马家村,我们直奔我们今后几天的家——马大哥家的窑洞。听张老师介绍说,村子里的常住人口近几十年愈发减少,现在仅剩十几户,所以别看马大哥家的窑洞很大,有3口窑,但真正住人的就只有中间那口窑,其他的房子都是杂物间,其中还有一间被改成了车库。

我们先去参观了马大哥家的果园和菜园。正值金秋,果树上挂满了累累的果实,我们帮着马大哥采摘果实和蔬菜,也体验了一把农民收获的喜悦。采摘过后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两点多,我们挑水做饭,用古老的方式烹饪出来的食物味道特别香,马大哥说我们吃的是名副其实的果木烧饭。在窑洞的院子里吃饭,夕阳的映衬下,半山腰的窑洞显得很神秘。

饭后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唠嗑,漫天的星星陪着我们,闪闪发亮。这一夜,我睡得很温暖。陕北的窑洞都是在半山腰挖出来的,先把山削掉一块,铲出一个平台充作院子,然后再往里挖出“房间”,也就是窑洞。都说窑洞冬暖夏凉,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夏天就不用说了,洞里肯定比外面凉快,这冬暖么就得依赖设计科学的“供暖系统”了,其实就是炉子。窑洞挖好之后,如果要住人的话,那第一件要干的事儿就是盘炕,也就是搭床,用黄泥搞成泥砖,然后垒起来做炕。而这个炕头必须得砌个炉子,炉子、炕和房顶之间有一个烟道通着。天气冷的时候,每天都至少要使用那么几次炉子,烧炉子的热度就随着烧火的烟,顺着烟道路过炕,然后从房顶出去,这就是人工自助供暖系统了,既烧了暖气、又烧水做了饭,然后还无油烟火气困扰,相当科学。

陕北黄土高坡的这些村子都是在不同的山头上,妈妈当年插队的下熟畔村就在其中一座山头上,马大哥虽然常年在这居住,可是也不知具体方位,为了一探究竟,我们边问边走,很久才走到。这个村子有个双胞胎“哥哥”,叫做上畔村,这两个村子是紧紧挨在一起的。据妈妈回忆,40年前,这个村子大概有十几户人家,都姓宁,村民靠种田维生。而如今的村子盛产苹果和鸭梨,人们挣了钱大部分搬到城市里居住了,只剩零星几户留守。

10月6日,是我们在陕北的最后一天了,我终于有机会拍到了日出,而且还是很美的朝霞。明天就要离开了,我趁着温暖的阳光,用相机记录了这个窑洞小院儿的一些影像。

7日早上天蒙蒙亮,我们就出发离开了这美丽的陕北乡村。虽然此次的时间很短,但是美丽的黄土高原,和冬暖夏凉的窑洞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希望有机会再来。

上一篇:Protecting Wild Animals Is Protecting Ourse... 下一篇:“徐霞客式”洞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