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30 01:13:39

地市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地域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理念认识等影响,导致地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开展存在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针对这些客观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一、地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种类及特征

(1)“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和人才培养协议,就是我们常说的“订单”。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企业制定用人标准,学校按照企业订单教育学生,“订单学生”毕业后赴“订单企业”工作。

(2)“冠名班”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由知名企业以自己企业的名称作为学生班级的命名。企业的名字陪伴学生从入学第一年到毕业当年,一般是三年或四年。这是隐形的企业文化品牌渗透,企业为冠名班级学生赞助设备、奖学金,不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在校期间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荣誉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如咸阳职院开办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美的班、力神班、龙工班、三安班”。

(3)“定制班”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由管委会、工业园区、外资企业在高职院校开办人才需求定制班。用工荒在一些地区表现比较突出、严重。一些管委会、工业园区主动出击为辖内驻地企业帮忙招工。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开办工厂后也是困惑于招聘合适的工人。于是,定制班的这个培养模式应运而生,管委会、工业园区等深入高职院校,人才中长期需求计划、用人标准,职业院校修订符合用人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管委会、园区定制要求培育技能人才。

(4)“2+1”校企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职业院校将学生前2年放在学校里进行专业理论和基础操作学习,最后1年将学生集中安排在企业上岗,学生就餐、住宿、工作都在企业厂区。有的学校称之为教学实习、有的学校称之为顶岗实习。总之,最后一年是学生成长最快的一年,身份也从“学生”转变为“职员”。

二、地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效益考虑,选择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传统办学模式的惯性、惰性,以及自身的畏难情绪,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权宜之计,认为校企合作不过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并没有把校企合作视为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2)机制不畅,管理缺位。一些学校运行机制不畅,难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机制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功能缺失,不能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健康、规范发展。多数高职学院也没有形成好的管理秩序和体制机制。一些高职学院校企合作归属教务处管理,一些校企合作归属招生就业处管理,还有一些校企合作归属教学系(二级学院)负责,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校企合作归属发展规划处管理。管理部门的混乱也导致了管理无序、管理缺位。

(3)政府层面政策缺位。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整合企业、职业院校的资源,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约束、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途径将得不到有效保障。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管理体制等做出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都比较宏观和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政府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要求,实际状况仍然是“剃头担子一头热”,仅有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努力。

(4)没有整合企业、行业组织的资源。资源到处都有,我们常常缺少的是整合资源的人。办学也是一样的,在当前环境下,办学也是需要整合行业资源、谋求联合发展、发挥1+1>2的优势,提升校企合作工作水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单一发展,没有谋求联合行业、企业一同发展。没有整合各类资源,导致企业对职业院校支持少,就业质量低,教学模式落后。

三、做好校企合作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牵头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开展。只有成立专设机构,明确职责,强化领导,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咸阳职院在招生就业处成立校企合作科,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开展。咸阳职教集团在咸阳职院成立了校企合作部,广泛整合职教集团内部会员资源,为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服务。

(2)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寻找合作突破口。校企合作需要一个支撑平台,平台很重要。例如,陕西省杨凌职院技术学院实施“百县千企”工程,广泛联合一百个县(区),走访一千家企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华为成立了华为学院,联合北京中德诺浩成立汽车学院。并且,由咸阳职院牵头成立咸阳市职业教育集团,为校内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校企联合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优质就业。职业院校学生都要参加顶岗实习,有的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穿行,随机交替。有的是企业出资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赞助设备、资金;校方提供师资、场地,双方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基地一方面可以供职业学院大学生实训,另外一方面可以进行真实的产品装配生产,企业得到廉价人力,学生因此得到技能锻炼。从这样的实训基地锻炼出来的学生就业求职非常有优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终保障学生优质就业。

(4)校企合作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打破教育、企业界限,加强企业和高校沟通。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融相通。企业通过赞助职业技能大赛、给订单班学生制作工作服、资助贫困大学生、企业创始人进校园做创业报告会、励志讲座、就业指导等等,逐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中。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例如,咸阳职院通过职院大讲堂、学生穿企业工服上课、校企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企业赞助大学生运动会等形式,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5)校企合作还应加强制度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以咸阳职院为例,为加强管理,提高效能,学院出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决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等管理办法,为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上一篇:组培条件下辣椒枣叶片愈伤的形成 下一篇:对油田企业基层如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