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喜剧之典型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30 12:20:47

拼贴喜剧之典型案例分析

摘 要:纵观中国百年电影,贺岁喜剧出道十余年,中国喜剧电影凭借着贺岁的档期在我国大陆市场上大展拳脚。本文以影片《大笑江湖》为例,分析了当代中国喜剧电影的叙事结构及审美趣味,并从影视批评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喜剧电影;电影叙事;贺岁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54-02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而看大笑江湖,却让我不禁一次又一次的看时间。总体感觉就像在众多演员的带领下向前奔跑,但是每一脚都想踩在棉花上,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很不给力。有些辜负了《大笑江湖》“一笑解千愁”的宣传词,更多的则是,一种对影片的拖沓感到十分无聊的闷与困。

看完大笑江湖,转身去网上查相关资料,编剧是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这点从片中多处与《武林外传》如出一辙的包袱笑料就不难猜出来,导演朱延平,曾经的喜剧名导,再一次继《大灌篮》《刺陵》之后让我失望。环顾世界堪称经典的喜剧大作,没有一部剧本是依靠这种左拼右凑的方式攒成的,不走大片路线纯玩商业也不能这般糊弄观众,若说是各种元素混合的一种创新实验电影,我也要说这项实验各个指标都不到位。鉴于这类电影的成型方式,我个人将其称为“拼贴电影”,现以《大话江湖》为典型案例,对此类拼贴喜剧进行分析。

一、支离破碎的叙事结构

《大笑江湖》最严重的问题,依然和《刺陵》《大灌篮》等片保持一致,那就是两方面:无比混乱的逻辑、支离破碎的剧情。一个非常简单的、也被无数的武侠小说演绎过很多次的小人物在江湖上行走,意外卷进一桩事件里,然后意外的获得高人指点,最后意外的达成了自己的小理想。这种桥段的故事里最经典的就是韦小宝,小人物有大智慧,如果能够有个好故事,拍出来倒也感觉不错,能让大家在电影院做一个大侠梦。可《大笑江湖》显然不能奢望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因为小品式的剧情节奏和那些混乱的逻辑彻底的说明了本片的编导是如何的敷衍。

为什么剧本如此破碎,我想跟编剧取巧的创作方式不无关系:先架设故事的整体框架,然后将找来的笑料,段子一一填充进去,这对于情景剧或许管用,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这种填充的结果无疑是将影片切得七零八落,完全无节奏可言。宁财神将他的的拿来主义贯彻的很是彻底,小沈阳被赵本山和程野两个智商不高的劫匪打劫这些段落就不用提了,整个概念和匪徒的模式都是照抄《天下无贼》,虽说最出彩的也就是这段本山大叔的戏份,但是谁让主角不是他,预设的剧情高潮也不在这里,除了让节奏更乱一些,让观众大笑一会儿,谈不上其他益处。

宁财神的剧本虽然叙事呆板、套路明显、情节破碎、节奏上有一搭没一搭,更像一个个搞笑片段的拼凑整理,但提供给演员耍贫嘴、抖机灵、甩包袱、耍活宝的台词倒不失喜感。

二、百家衣一般的笑料拼贴

通观整部电影,其笑料集合模仿、引用、解构、拼贴几种内容,对互联网独特现象和人们语言就行转述和拼贴,让我产生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和看完春晚小品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过多的运用网络流行词汇和年轻人之间流行的口头禅,让很大一部分人在小品中品不出笑点,据我个人了解,能否领悟如姜昆所说的“小月月”和朱军说的“给力”以及微博这些词汇的,在区域方面看,大中城市形势较为乐观,进入县级市、县城、农村就相对较少,而在年龄层上看,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这些更多的是一头雾水。

本片,框架结构是构架在金庸武侠小说中道士王重阳、独孤求败、东方不败几大武林高手修炼上乘武功的线索上的,但是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尤其是王重阳的表现,给人一种出现的唐突,消失的却又没理由的感觉。

三、群星齐来跑龙套

朱延平以往最好的喜剧电影中,喜剧演员和具有喜剧效果的演员搭配是最重要的环节。比如和小沈阳同类的乡土谐星,释小龙和郝邵文的正反组合。离开这些演员,启用周杰伦、林志玲、吴宗宪这类毫无表演经验的跨界艺人就会使他电影中的廉价喜剧效果变成一场灾难。而此次,更是一场灾难的升级版,那就是把的喜剧明星大腕聚在一起,如果本子够好,导演驾驭能力够强,聚集如此多明星,必然如星耀银河,群星璀璨,其结果必然不会成为灾难,但是在恰恰相反的条件下,就像把一堆金子堆在聚光灯地下,各闪各的,毫无章法,观者空是两眼白茫茫,完全不知所云。不合理的剧情分配(个人认为谈情说爱的部分过于臃肿,节奏缓慢)导致许多明星只能出来露一下脸,极似当下流行的快闪族:群星一闪而过……

四、买椟还珠的演员运用

这方面主要是拿台湾演员吴宗宪说事,台湾话也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台湾导演要将本地方言弃之不用呢?而且,再看综艺天王吴宗宪,除了他主持中机智的调侃,他独特的的声音其实就是他的招牌,多少演员都在模仿他说话的口音以及语气,但是导演在这部戏中,不仅藏起了吴宗宪的声音,还用一把郁郁葱葱的大胡子挡住了那张招揽人气的脸,导致我们看着海报上吴宗宪的大名走进影院,出来的时候还在纳闷:哪有吴宗宪?

曾经在《大笑江湖》于台湾的宣传通告中,听朱导说他的创作意图乃是希望将称得上喜剧大腕的人聚到一起拍一部片子,但是不知道朱导是不是为了讨好大陆和香港的观众,故意减少台湾演员的戏份,台湾当红小童星小小斌在影片中连跑龙套的都不如,要想找完整的,属于他的段落,竟然要到电影结尾伴着字幕出的花絮当中。

将他们的精华一一遮掉,空余一副皮囊给观众看,这种用演员的方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了。

五、场景一如既往的复制粘贴

导演的效仿段落层出不穷、在一场武打戏中甚至同时嫁接了《卧虎藏龙》和《功夫》两部影片,朱延平背了大肆抄袭和复制的恶名多年,不介意被多说两句。我认为,在打戏中偶然雷同和有意效仿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会打的就那么几个,套路也就摆在那里,不可能不重复。尤其在喜剧片中,效仿加恶搞都是家常便饭,影片中插播游戏画面,电影中借用《唐伯虎点秋香》卖药桥段,影片开始时房顶上那两个人比斗的那套戏显然在恶搞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还有最后武林大会的现代语言播报都是似曾相识的。但是,这部戏效仿被看出来了,恶搞却没让观众笑出来,不能不说是大大的失败。

再说,其实国内电影,尤其是大陆和香港,无论南派笑星还是北派笑星,其演员的功力大都在肢体和台词上,从这部电影便可以看出,导演的电影语言基本上只停留在好的构图与交代剧情上,我认为要做好一部喜剧电影,与电影有关的任何部门都应该抱着无时无刻都在创造“笑果”的心态在工作,这里,财神的剧本到处塞满了恶俗的笑料,勉强及格。服装道具也算可以,演员表演也都发挥正常水平,但是唯独不见导演功力,领头的没撑起大梁,这场想要南北大融合的喜剧失败也是必然了。不过朱延平在电影语言方面无所作为,基本靠口白和肢体表演推进叙事,用场景和大段剪辑分割镜头,反而符合小沈阳、赵本山熟悉的小品式表演方式,反过来想,如果导演真的发挥太多,没准会让这些小品演员不知所措,这里也就不得不让人感慨对于导演,功夫的拿捏是门艺术。

六、风格混搭错上加错

作为一部喜剧片,其剧情节奏本来就应该是很快的,但是如之前所说,这种节奏已经被破坏殆尽,这时候在这部电影中加入小鞋匠的爱情故事,不能说不可以,但是要以如同武林外传那样的轻松的快节奏的风格来表现,而不是那种迎合文艺小青年的台式文艺腔来拍。若想要混搭未必不可,但是如片中这般强加上去是万万不可的。

这里想要说明的是,《大笑江湖》并不是一无是处,拼贴也未必不好,探索的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付出代价是难免的。并非针对此片,将它批得体无完肤。这里罗列这些,无非是想要提醒此类影片,要顺应观众的审美趣味,导演不要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创作思路上,编剧也不要再局限于自己给自己划定的创作思路之上。要冲破如此桎梏,还需电影人自己多做反省。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2007.

[2]左衡.中国电影叙事研究导论[J].当代电2009.

上一篇:解析超现实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冯小刚电影审美特征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