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的中医治疗及辩证施护

时间:2022-10-29 11:54:09

腰椎病的中医治疗及辩证施护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治疗及分型辩证施护腰椎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100例患者,50例用中药针刺按摩牵引及辩证施护。50例以单纯药物治疗,予以常规护理。结果:辩证施护组3d见效,常规护理组5 d见效。结论:辩证施护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缩短了病程,而且能明显降低腰椎病的多法率,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

关键词:中医治疗 辩证施护 腰椎病

腰椎病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涵盖了“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腰损伤、风寒湿性腰痛、淤血性腰痛、湿热性腰痛、肾虚性腰痛等疾患。

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1-2013.10月共收治100例腰椎病患者,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30-6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及下肢困痛、麻木、跛行及活动受限、肌肉瘫痪、马尾综合症等。其中50例采用中药、针刺、按摩、牵引等辩证施护,50例单纯以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

2. 中医治疗

2.1中医分类及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及症状分为气滞血瘀型、风寒阻络型、湿热下阻型,肝肾两虚型。治疗原则分别为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常用药物为腰痛宁胶囊、万通筋骨片、复方丹参注射液、六味地黄丸等。根据不同的症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一剂1 d,水煎分两次服。

2.2中医治疗 常用方法有推拿、按摩、针刺、牵引、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等方法。

3.护理

3.1.1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25例) 多数有外伤病史,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症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治疗原则。

护理方法:①予以针刺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②平卧硬板床,症状缓解时可以下床少量活动。③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思则气结。

3.1.2 风寒阻络型

风寒阻络型(15例) 寒湿之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时,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苔白腻,脉沉而迟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为调护原则。

护理方法:①采用温热法护理技术,局部予以针刺、拔罐、艾灸、中药外敷、刮痧等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脉象、出汗等情况、及时处理患者不适情况。②避免受凉、淋雨、涉水等,以免病情加重。③宜食温性食品,忌寒凉滋腻食品,可适量食用花椒、辣椒等驱寒食物。

3.1.3 湿热下阻性

湿热下阻性(12例) 腰部弛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脉,均为湿热之象,以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为调护原则。

护理方法:①避免高热潮湿环境,保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环境,避免在夏末秋初湿热环境较重时在户外剧烈运动,防止湿热入侵,疼痛加剧。②禁食辛辣刺激、油煎等助湿生火之物,尽量多食苦瓜、西瓜、蔬菜等清凉爽口食物,保持二便通畅,以促进湿热排泄。③保持心情舒畅。

3.1.4肝肾两虚型

肝肾两虚型(18例)腰痛以萎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者则少腹拘急,四肢不得温养,故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皆为阳虚有寒之像。阴虚者则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质少红苔,均为阴虚有热之征。以补肝肾、强筋骨、舒筋络为施护原则。

护理方法:①取肾俞、命门等穴予以按摩,并配合平卧硬板床,避免劳累、久坐,并注意保暖及节制。②阴虚者可多食羊肉、核桃等温肾补阳食物,阴虚者则多食鱼鸭、蜂蜜等滋补肾阴。③做好耐心细致心理护理,使患者情志舒畅,配合治疗。④适当进行腰背部肌肉锻炼与保暖。

3.2 常规护理组

50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及一般护理,患者疗程久,治愈效果欠佳。

4.1 疗效观察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标准》[3]拟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体征阴性,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改善。

4.2 治疗效果

辩证施护组治愈3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常规护理组治愈20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70%。

5. 体会

腰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占门诊外科患者的大多数,对个人乃至家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效慢,易复发,通过对100例病人的中医对症治疗及辩证施治后,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减少了复发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医护”的原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8-248

[2] 柴亚丽.腰椎病的中医护理[J].甘肃护理.2011(4):37-3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4

附:

第一作者姓名 王刚,男,外科主治医师,从事外科、疼痛专业。

上一篇:光固化材料对后牙牙体病损修复120例临床疗效观... 下一篇:纤支镜肺泡灌洗术治疗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