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难创新

时间:2022-10-29 11:38:18

创新工场难创新

备受关注的“创新工场”即将迎来一周岁,过去一段时间里,外界对于它的关注度从未降温。但对其工程师和团队却知之甚少。

日前,由创新工场研发出的第一个项目――“豌豆荚”手机管理软件面世。此举一出,便遭到业内人士毫不留情的“解剖”――豌豆荚手机精灵虽然有诸多功能,但很多与其他软件如出一辙,这让李开复情何以堪。与之相随的是,业界对创新工场的质疑声不断:创新工场是不是一个空壳公司?一没资金,二没团队,三没项目。对于这样的质疑,李开复在微博作了一一回应。

李开复曾在微博中表示:“我们基金足够用五年,我们的团队已经把场地挤爆即将搬家,我们的项目有超过10个,每周有顶尖vc想来和我们跟授。”以此来回应外界的猜测。然而,细心人士就不难发现,“创新工场”的工作进程难度颇大,在人才的运用和团队的管理上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近一年来,“创新工场”的发展,很多与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从团队来讲,没有预想的那么多跨国公司的高级人才加盟,互联网大公司的中高层加盟也不多,体内孵化也并未成为“创新工场”的主流,主流是带项目加盟,创新工场负责配置人员、资源,优化商业模式。

毋庸置疑,“创新工场”是非常注重团队概念的,但如今能与李开复共同创造团队,精诚协作的左膀右臂在哪里?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高学历人群。还是正在象牙塔里深造的大学生?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达他的质疑:李开复博士要指望从中国青年学生或者大学中发现多少创新项目,将注定会失败。试问在中国有哪家vc从学校发现了可投资培养的项目?再看看现在中国成功的公司,有几个是从学校实验室走出来的?如何形成紧密持续的创业项目的跟踪和价值实现?

“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新创投模式。目前在中国,创业者通常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缺少创业和管理经验、欠缺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技术人才加盟等,诸多因素使得创业成功率并不高。

凭李开复的个人江湖地位,拉来一些人入伙难度不大。但是,时于他这个模式能否成为样板,业界普遍信心不足。商业诚信的土壤,政府的土壤,人才的土壤,这些都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

虽然“创新工场”交出自己第一份青涩的答卷,但这并不能消除业界对其前景的忧心。笔者以为,于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而言。创新才是王道。否则只会令自己陷入僵局甚至难以逃脱被覆没的命运。

上一篇:本土IC企业走到岔路口 下一篇:蜂拥而上团购网站未老先衰1288二折挂牌贱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