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翻越远方的大山》引起的与文本对话的思考

时间:2022-10-29 10:45:44

由《翻越远方的大山》引起的与文本对话的思考

“对话”一词,课程改革以来已渐渐被我们所熟知,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也有所认识。而今,新课标对“对话”做了更加清楚明确的要求,并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但同时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系统地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要求做了深入地学习,在如何运用好对话理论,从而深入有效地指导教学方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了一些自己的感触。

一、聚焦“阅读”,领悟“对话”的必要

方智范教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首先是一种感性教学。对文章中活泼的思想,生动的情感活动、形象、语言,如果不好好的感受就会造成语文教学人文资源严重流失。”而阅读的理解、领悟、分析、评价,却是相对的、抽象的、稀薄的理性活动。因此,阅读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相统一的活动。

正因为阅读活动有着这样独特的魅力,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效果。而基于对这种特点的把握,我们的教学才更应该强调“对话”,强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聚焦“对话”,寻求实践的路径

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把握阅读的本质,引起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三颗心一起的跳动,这就是非常好的阅读境界。如何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如何远离对文本的过度发挥,笔者在教学《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注重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创设自主阅读、充分感受的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独特的内心体验。

1.在“大山”上质疑,从“大山”中领悟

课文的题目即是文眼,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对“大山”这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不免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引发了疑问。在“大山”上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积极性。而后,学生找出了很多难读的、不理解的生字生词,其中一个学生提出了“奢望”这个词,正是突破大山重围的核心词。聚焦“奢望”,笔者启发学生思考:(1)什么是奢望?生活中有什么事算是“奢望”?(2)课文中刘翔的奢望是什么?找出句子反复朗读。(3)这怎么会是一个“奢望”呢?从课文中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说明这是一个“奢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下子被“点燃”了,一个个句子描写约翰逊这座“大山”厉害的句子被大声地朗读了出来,一个个精彩的词语被学生发现、评论了出来,这座“大山”之大,学生赞叹不已。

遵循这样一条主线,学生在品味中,不知不觉地读了进去,品位在其中,“刘翔的坚持不懈、勇于挑战、不怕困难……”学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对话的成效。

2.有效对比,两个头像的创造性使用

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笔者设计了两个头像的对比。起初,刘翔小小的头像面对着约翰逊大大的头像;随着阅读的推进,渐渐地刘翔与约翰逊相等大小了;最后,当刘翔成功地越过了大山,头像又有了变化。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小小的策略,不仅能够有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引起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同时在这个头像大小变化的背后,刘翔所付出的努力也显而易见,学生面对着形象的画面,能够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最终,学生面对着奔跑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终点线上,身披五星红旗的刘翔,所流露出字字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时,笔者真的很高兴:是头像,为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上一篇:报业印刷稳步发展 下一篇:章怡的“第二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