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29 10:29:15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分析

【摘要】 目前人民币处于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对中国的汇率提出了各种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改革现行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汇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改革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手段。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汇率制度应该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过渡到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趋势 分析

一、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1、改革开放前——国家控制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贸易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着,国内的物价长期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在此阶段,人民币汇率完全由政府来制定,是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对汇率的控制简单易行,并且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国外汇率波动对我国的影响。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采用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其中一篮子货币主要是由与我国有密切国际贸易关系的国家的货币组成。但是,因为汇率无法反映市场行为,因此,汇率作为价格所起到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就无法顺利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便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希望能够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

2、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

由于改革开放对外贸行业的放开,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由于汇率高估所带来的出口亏损。针对这种需求,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4年的市场化经济建设这段时期我国实行汇率双轨制度。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办法,仍然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贸易内部结算很好地解决了外贸部门出口换汇成本过高的局面,使我国的国际收支开始好转,外汇储备有了显著的增加;官方汇率则很好地解决了劳务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下的侨汇结算。然而人民币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紧接着,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开始实施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

这种双重汇率制度不但刺激了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同时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干预下,人民币汇率也终于可以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汇率状况。但是,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两种汇率的并存,越来越不利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汇率制度的改革再次被推上日程表。

3、现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使我国1994—1996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顺差,人民币汇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民币一度处于贬值的压力中。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人民币汇率长期对美元保持稳定,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变成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双顺差现象愈发严重,外汇储备迅速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这种固定汇率制度不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汇率形成机制的弊端逐渐凸显。于是人民币改革再次呼之欲出。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绩效

1、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

(1)中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了出口,稳定了进口,使国际贸易能够顺利开展。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国贸易额持续增加;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中国的出口量持续上升;现行汇率制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额达到了340903亿美元,并且在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额(1.33亿美元)超过日本(1.2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了外资的引入,外资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大量企业的出现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率。另外,与外资一起进入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行汇率制度促进了我国的出口以及外资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2、尚存的主要问题

(1)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性导致了内部产业经济的结构性失调。现行汇率制度不能完全反映外汇市场,政府主导市场汇率的形成,中国的汇率市场跟市场真正的需求供给不对称。其中政府介入的汇率交易日超过了70%,这严重背离了以市场为基础来决定汇率的初衷。汇率低估抬高了贸易品部门产品(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的相对价格,但是压低了非贸易品部门产品(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相对价格,经济资源更多地流向了贸易品部门。价格机制无法将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引向平衡发展的路径。低估的汇率在促进出口部门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国内非贸易部门的发展。2009年我国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0.6:46.8:42.6。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而第二阶段的转变在中国不明显,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汇率扭曲了第二、三产业的价格机制。由于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出口产品类型单一,进口则基本上是本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由此导致了出口供给弹性不足,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低的局面。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长期处于“双顺差”趋势。人民币一定程度上的低估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商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上一篇:供水泵节能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石家庄市居民个人理财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