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文化探讨

时间:2022-10-29 10:21:34

师德师风建设文化探讨

一、师德师风建设不能背离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

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教育体制、教学业务、教师生涯规划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扯到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师德师风建设不是单纯一面的,不能为师德师风建设而建设,应考虑到其与多方的联系和互动。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遗书》卷十一有“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的论述,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明确指出,世间万物都有联系之面,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即使在一个事物的内部也不例外。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1我国古代哲学早就认识到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到事物的存在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多方面的统一。师德师风建设同是如此,撇开教育、教学、学生、文化,孤立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失之偏颇,这种为师德师风建设而建设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可避免的要走弯路,难以收到理想之长效。

二、师德师风建设应遵循传统文化的思想要义师德师风建设

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德师风建设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教师个人之间的事,与学生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育人,教育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从学生层面来看,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化育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此有着明确的阐述。指导学生如何交友时,传统经典《孟子•万章下》指出:“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善于开导、循循善诱,《论语•述而篇》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时,孟子《孟子•公孙丑上》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如何求知、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德师风建设若忽视了“化育学生”这一关键要义,师德师风建设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从教师层面看,师德师风建设还亟需“化育自我”。“化育自我”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立身做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建设的需要。教师要想化育好学生,必先化育好自我,此是万丈高楼之根基,对此,中国的文人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师首先应学会安身立命,培养自我积极的生活态度。《孝经•开宗明义章》首先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始于孝,却不终于孝,教师应关爱自己,珍惜生命,筑牢自我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的“化育学生”。其次,教师应有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论语》中对此论述颇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再次,教师还应养成高尚的人格修养。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教师应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以自身高尚品格来“化育学生”。由此,师德师风建设决不能偏于一隅,顾此失彼,只有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双重作用,认识到“化育学生”与“化育自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互补,将“化育学生”与“化育自我”有机统一,两体并用,才能真正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真正意义,才能由此找到师德师风建设的切入点。

三、师德师风建设应符合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建设

应逐步完善其系统建设,符合学生和教师终身发展的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模式,不断加深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内涵。“路漫漫其修远兮”,师德师风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起点,没有讫点。从1998年山东省德州市某教师“两脚踢出一条命”到2013年海南省万宁县某校长带6名女生开房案再到2014年5月郑州博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19岁女生加训致死事件,违反师德师风的案例屡禁不止,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优良的师德传统,从孔子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到董仲舒的“必仁且智”再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千百年来,师德师风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宪问篇》对此曾有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层级不断加深,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教师若能遵循这样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将会开创一个崭新的个体境界,一个和谐的社会局面。如《中庸》所语:“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若此,要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绝非一时一地所能完成,绝不能一蹴而就,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有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作为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第五十二条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规划,也充分强调了“教师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的作用以及明确了“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的要求。所以,师德师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讫点,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总之,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也不应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割裂开来,应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借鉴并汲取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给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化研究,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稳步向前推进。

作者:李效影 单位:阜阳市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人事管理分析 下一篇: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