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众传播到分众类广告传媒:基于传播转型的批判反思

时间:2022-10-29 10:08:36

从分众传播到分众类广告传媒:基于传播转型的批判反思

摘要 本文从受众本位的传播转型的角度时分众类广告传媒(以分众传媒公司为代表)的发展和博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关键词 分众传播 传播转型 反思

一、分众类广告传媒的兴起和发展

处于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和广告产业,促生了一大批商业奇迹的诞生和新锐广告公司的迅猛崛起,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分众类广告媒体公司的迅猛发展就是现今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一个焦点和热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里,有数以十计的以“分众”为理念的广告传媒类公司获得国内外的风险资本的青睐和大笔注资,迅速在国内开发和抢占各种传统上遭到忽视的空间和载体,进行广告信息的承载和传播,并且已经抢占了大量的中国广告市场份额。这其中有影响力并且已经取得市场和商业成功的包括:

世通华纳:号称“中国最大的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其旗下的移动电视(全国)广告联播网迅速覆盖了中国35个主流城市,8万余辆公交车,12万台左右的电视收视终端。

航美传媒:专业经营机场及机载电视系统的传媒机构,打造了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53家宅要机场和国航、东航、南航等12家航空公司机载电视系统的“中国航空数字媒体网”。

央视三维:国内领先的电影传媒——央视三维,在过去两年整合了全国44个城市的200多家高端影院,1200块银幕。拥有了占全国85%票房的影院资源,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整合传播专家及电影增值服务运营商。分众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细分市场的形成,央视三维的核心产品一“银幕巨阵”(全国高端影院广告联播网)也已形成了规模化细分的媒介运作模式。

健康传媒:健康传媒隶属互力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号称“中国最大的公众健康教育平台”,以医院、药店作为渠道,覆盖广泛、高速发展,渠道内年覆盖率高达3.5亿人次。截止到2005年,覆盖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15大城市。其中,北京地区各区域重点三级、二级医院覆盖率高达80%以上。互力最终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和大中型连锁药店及大型单体药店的电视联播网络。

当然分众类广告媒体发展的龙头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应该是江南春的分众传媒。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媒体集团,创建于2003年,产品线覆盖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框架媒介)、户外大型led彩屏媒体、电影院线广告媒体、网络广告媒体等多个针对特征受众、并可以相互有机整合的媒体网络。公司网页宣称“分众传媒以中国都市人群为核心目标人群,覆盖中国最广泛的高收入群体,以独创的商业模式、媒体传播的分众性、生动性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根据分众传媒公布的2007年的全年财报,分众传媒2007年总营收为5.066亿美元,比2006年的2.119亿美元增长139.1%;2007年运营利润为1.439亿美元,比2006年的8040万美元增长79.0%;分众传媒2007年净利润为1.444亿美元,比2006年的8320万美元增长73.6%。

分众类广告媒体的发展和兴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广告产业的生态,成为最近几年中国广告产业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领域之一。但与蓬勃发展的分众类广告媒体公司的现实相比,学界似乎对这种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即使有相关文章分析,也仅仅是出于对于商业成功的认可,而没有学理层面的观照、反思,特别是基于受众本位的批判研究。

笔者认为,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分众类广告传媒的发展,号称“分众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商业势力裹挟下的强制性传播。在一个传播数字化、个性化、分众化和受众本位化的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麻木不仁的“受众”,而且是信息传播的反馈者、生产者,在整个信息传播生态中受众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和蔑视。因此分众类广告传媒的发展前景如果不进行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改造,注定只会是一场风险资本涌动和促使下的商业泡沫,并且还会对中国整体的广告传播生态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二、传播转型: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的历史,与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人类最初的和最主要的传播类型主要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媒体的自然属性,大众传播是媒体的社会属性”“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拓展是传媒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虽然文字是人类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但一般而言,传播理论界把德国古登堡在16世纪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作为人类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在严格意义上,人类进入大众传播的历史则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和当代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报纸、电台和电视相继出现,使得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和传播信息信息成为可能。在这个阶段,受众没有选择信息的机会和可能,每一个受众被动接受同样的信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随着人类社会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传播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面临着丰富的信息内容选择,媒介形态(比如电脑的出现、网络的出现)、媒介内容(比如传统大众媒体电视、报纸的专业化、细分化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阶段是大众传播的鼎盛时期,即当代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播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大规模的传播与接受、单向传播、不对等的关系、非个人匿名的、有目的的或是市场性的关系、标准化的内容。“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分化、技术的进步和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大众传播开始向分众传播转变,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媒体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进步。

“分众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同时用户主导和市场调节是分众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分众传播的概念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传播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从接受者的角度,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传播形态,不同的传播内容,不同的受众需求,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决定了分众传播具有最佳的传播效果”,从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是社会的进步,是媒体发展演变的必然规律。

大众传播的转型和分众传播的产生是一个过程的两种视野。其实早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传媒发展较早的美国已经呈现出传播分众化和传媒分众化的趋势。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迫使大量的传媒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使它们的传播趋向单一化、受众非群体化;广播电视有“广播”变成“窄播”。综合性电台和电视台大众数分割和发展成专业台和频道,比如新闻频道、音乐 频道、教育频道、少儿和妇女频道等。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分众化传播和发展趋势明显。随着中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受众的分化和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各种大众传播媒体为了应对这种趋势纷纷实施市场细分和分众化策略。以报纸为例,大众化报纸为了尽可能的覆盖兴趣差异的读者的需要,在具体版面和栏目的设置上实现分众化来应对竞争,比如新闻版面的分化,副刊、专刊的出现,报纸的杂志化趋势明显;同时,各类专业化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明晰的“分众报”纷纷涌现,比如财经类报纸、时政类报纸、时尚咨询类报纸等等。广播的窄播化和专业化更是引人注目,以市场化经营最为成功的电台之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例,现有“新闻(am828khz fmi00.6mhz)”等八套开路广播。不同的广播频道,满足不同的细分受众的信息和娱乐需要。电视,杂志的分众化传播趋势同样如此。

与传统媒体的分众化传播相对应的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类型,其最典型的代表是网络。其中双向交互性和个性化传播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而随着web2.0时代的来临,受众主导和生产内容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在分众化传播的背景下,受众的地位和主导权得到越来越大的实现。喻国明认为,“数字化传媒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以往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变成了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信息接受的主动权越来越向受众方面转移……”,同时“阅众参与、去中心化和平等化是新媒体的两大关键词”。

数字技术提供了为分众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并且极大的降低了分众传播的成本,提高了分众化传播的效率。分众传播和数字化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传播的分众化时代,一方面是传统媒介传播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如博客、bbs等)的勃兴与活跃,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莫衷一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在于“多对多”的生产和传播,这一发展阶段上的传播市场呈现为“无限的生产、无限的渠道,无限的需求”这样一种全新的特征。任何一种传播诉求想到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尊重受众的主体性。

三、分众传播背景下的广告传播转型

传播的转型和分众化传播时代的来临,对广告传播提出全新的传播语境、挑战和规则的再造。同时,作为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传播方式,也必然需要呼应、满足和同构这种传播的转型。分众传播和数字化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广告传播的传播理念、生存形态、传播特性和运营理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众传播背景下的广告传播遭遇了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下截然不同的传播环境和生态。广告传播各要素发生巨大的各方面的演变;“广告媒体由分离到融合、广告对象由大众到小众、广告形式由明确到消融、广告效果由达到到互动、广告核心由创意到策划”同时,在网络传播为主导的广告传播时代,广告将发生巨大的转型,包括“广告渠道的非主流化和多元化、广告受众的控制主导、广告信息的空间浓缩和广告诉求的族群特征。”

在分众传播时代和数字传播时代,作为商业信息接受者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电通公司对作为营销传播基础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进行了全新的构建:由aidma模式向aisas转变。传统的aidma模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的逻辑是,消费者由注意商品、发生兴趣、产生购买愿望到留下记忆、做出购买行动,营销传播者居于主导地位;而基于网络时代市场特征而重构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模式,其要点是,aisas相比aidma,渴望和记忆被更加广泛的受众的主动搜索取代,并且增加了信息的分享与再传播环节(口碑)。该模式将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之后的信息搜集(searth),以及产生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share),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凸显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这种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对应的传播领域就是消费者信息接收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化,而不会是“魔弹论”理论观照下的麻木不仁的受众。

与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传播对应的是,当前的广告传播的整体社会生态和环境包括经济、媒介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产品的极大丰富和高度的同质化,使市场的高度买方化,以至于对目标消费者的争夺,成为营销成功的关键。二是广告媒体的丰富化与媒介资源的相对过剩。三是受众的信息环境日益复杂化。四是广告受众的消费行为的符号化、感性化和体验化。五是广告主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传播语境的整体生态的变化和转型,使得传播受众或者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

总体而言,在分众化和数字化传播时代,广告是受众主导的而不是传者主导的;是平等交流的而不是强行灌输和宣传;是寻求对话的而不是传者强势的独白;是为了丰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商品的销售和企业利润的获取;是个性化彰显而不是大众化传播的“群氓”状况的。广告传播必须尊重传播对象、满足传播受者,而不是企图进行强制性灌输和收视,这种方式只会得到受者的唾弃和无声的冷漠。

任何广告传播,只有满足传播受众或者消费者的个性要求、体现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深谙传播对象的接受习惯和特点、充分发挥传播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的广告传播,才可能实现和达到广告传播的信息传达、品牌塑造和销售贩卖的目的。其实尊重受众主导权,就是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的“4p”向“4c”转型在广告领域的彰显和体现。唐·b舒尔茨提出的营销传播从“消费者请关注”向“请注意消费者”的转变的理念,体现在传播领域就是尊重消费者的主导权和主体地位,一切需要从受众出发,以人为本。

四、分众类广告媒体的广告传播的批判反思

作为纯广告载体的分众类传媒的传播特性,拿以楼宇液晶视频广告作为主要运营资源和手段的分众传媒为例,其传播具有自身的鲜明的特性。分众传媒ceo江南春认为,“未来新媒体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媒体表现力;二是分众化,媒体细分,精确传达;三是创造独特的信息传播时空;四是构成强制性收视。”以此观点分析,分众传媒的的主要传播特性有:分众性,主要是针对所谓的都市主流消费人群;低干扰度,不像户外广告传媒,受众的注意力受到各方面信源的干扰;强制性传播,受众没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和可能,不可能像网络那样使用屏蔽软件或者像传统电视收视那样成为“遥控器之王”。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分众类媒体的传播特性,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单向度的、强制性的、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

对比强力的、系统的和专业的商业势力和商业组织,任何社会的单个个体都是弱小的、无助的。一方面分众传媒号称“分众”、“数字化传媒”,呼吁“数字化生存”,认为“整个数字化传媒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那就是更生动、更精准、更互动、更自由”但另一方面分众ceo和创始人江南春宣称,“我觉得广告是需要强制性的,没有人会天生愿意看广告。所以,我觉得如果没有强制性,就很难对广告主产生价值。”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媒介研究副总监徐鹏认为,“与一般媒体相比,商务楼宇液晶电视联播网相对是一个强制性较强的传播媒体。”“液晶电视广告的这种强制性可以避免在电视广告时大家有的去洗手间,有的疯狂换台的状况,即便收视仪显示观众在收看此段节目,但事实上广告到达有不确定性,也避免了报纸广告被读者跳过,根本不去理会的尴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一种商业形态和商业运营,特别是从事传播产业的商业形态,强迫收看是分众传媒的基本特点。

无独有偶,分众类广告媒体的另一巨头世通华纳,宣称开创了“全效传播”的全新广告理论,认为其最大的传播优势之一就是“移动电视媒体封闭性、垄断性、重复性、强迫性的收视特点”。其反映的问题的实质其实和楼宇液晶电视的传播存在的问题一样,这种传播方式和类型本质上还是一种单向度的、强迫的传播。

而人类传播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乃至精细化、一对一传播的转变,其基本特点就是受众主导,受众具备高度的自和选择权,而现实的运作是受众的主导权和选择权被完全剥夺。在一个信息爆炸、以人为本的时代,在一个受众已经掌握传播的主导权、发挥传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时代,受众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必须得到尊重,任何一种强制性传播从本质上违背了整体传播时代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传播对象的公然的漠视和消极的抵制。在分众传媒的广告传播中,受众依然是作为“魔弹论”的被动的、无助的、单向度接受的受众而存在的。这种在分众口号下的依然坚持和固守的传统的大众传播的模式、惯性和思维,是对当代传播发展规律的根本违背。这种强迫传播,最终会受到受众的冷漠的“信息屏蔽”而不会产生任何实际的广告效果的。

五、结语

在一个传播的数字化时代,在一个所谓的web2.0时代,在一个“用户生产内容”和受众主导的时代,受众的积极性、主导型和互动性的特性不容违背和忽视。任何传播企图达到预订的目标和效果,必须尊重消费者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而不是强制传播、恶性开发。

从传播学的对于受众的研究来看,从“魔弹论”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信息接受的主导型越来越强。受众在传播过程和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实际上是四个方面的结合体: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可见在传播活动中任何的强制性传播都将受到受众的排斥、冷漠和抗拒。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对互联网时代的人类传播现状进行考察后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媒介时代”,如果说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传播模式是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给为数甚多的消费者,那么在“第二媒介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话、电脑和电视的结合,一种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产生。“第二媒介时代”的也标志着人类从大众传媒时代的单向、强迫性开始进入了以互动、个人自主流为主的互联网时代。

回归受者本位,尊重受者的选择权、互动性和拒绝权,特别是建立对受众进行符合经济交易原则的利益教化和补偿机制,是包括分众传媒在内的所有分众类广告传媒真正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浅析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探... 下一篇:探析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