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的摇篮

时间:2022-10-29 09:20:26

技师的摇篮

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特色发展之路

2002年1月,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从而标志着北京拥有了一个集职前教育、职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需求预测、就业服务为一体,以培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综合教育培训基地。

2006年8月,学院承办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工业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取得了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囊括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全部“金工奖”;2006年10月,在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院长赛总决赛中,学院的三名学生取得了两个冠军和一个亚军的优异成绩。

2007年6月下旬,《教育与职业》采访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院长、高级讲师童华强。

三个接轨 腾飞的基石

成立五年来,为了贯彻好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学院认真总结了多年办学的实践经验,大胆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学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即“三个接轨”。

具体来说,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所谓“三个接轨”是指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办学质量与社会接轨,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企业、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具体来讲:一是专业建设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必须考虑到企业工作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二是用社会化技能鉴定结果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用职业资格取证率评价学院教学质量,用学生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社会培训人员合格率评价学院办学质量;三是在学院管理工作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理念,促进学院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进和借鉴了国际劳工组织的MES(组合技能模块教学模式)、北美国家的CBE(职业能力分析教学模式)以及德国BAG课程开发方法等,对学院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

同时,学院运用国外先进的职教思想和教学模式,推行以职业活动导向为特色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北京千秋业教育顾问公司合作,聘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陈李翔书记担任顾问,同时聘请了赵志群博士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职教专家,为学院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研究进行培训和指导。

记者了解到,在“三个接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使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2002年,童华强院长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3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技校系统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骨干师资示范培训基地”及“全国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师资技师培训和鉴定点”。

面向社会科学管理

采访中,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前身是北京化工系统的一所化工技校。挂牌成立工业技师学院时,专业设置没有根本性转变。随着北京市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传统的化工技校已无立足之地。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反复研讨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问题。

根据北京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学院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撤销了与北京发展规划不相符的化工类专业,建成了以数控加工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品牌专业,环境保护与生物制药为特色专业,机电应用、计算机应用为骨干专业的、面向北京市第二产业的专业体系。

这次专业调整是学院发展史上专业建设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扭转了化工类职业院校在北京难以为继的窘迫境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建设与市场接轨的办学目标。

值得深思的是,该院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专业调整,一方面得益于学院领导的眼光和魄力,另一方面也与学院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记者了解到,在管理体制上,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管理,下设教务处、学工处、市场部(招生、就业、培训、鉴定)、职教研究所和院办等机构,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年社会培训鉴定量达到9000人次。

GB/T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认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该院办学理念与国际接轨的一项尝试。2002年10月,学院正式启动管理认证工作,经过紧张的培训、文件起草、层层审核,确定了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了《质量手册》、40个程序文件、200个执行文件,经北京世标认证公司审核,于2003年底取得了认证证书。

近几年,结合管理机构、岗位职责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院不断对相关文件进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运行有效。

通过认证后,学院共进行了体系文件的三次换版修订,接受了认证公司的两次监督审核,于2006年底通过了认证复评,并得到了认证公司的高度评价,为打造和树立学院品牌奠定了扎实的管理基础。

教学质量 师资保证

五年来,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达到9380人,其中高级工和技师班由建校时的不足百人,增加到1309人。

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素质是关键。为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院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一是学院每年都为教职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对新毕业分配的大学生提出职业技能要求,实习期内必须达到高级工水平,并纳入转正考核内容;三是与数控、汽修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必须要参加学院举办的学制式技师班,为搞好一体化教学打好基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决定从今年起开始组织全院各系组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其目的就是帮助教师加深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认识,提高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把握能力,从而进一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经过近几年的培养、磨练和实践,学院造就出了一支爱岗敬业、业精技高的职业教师队伍,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佼佼者:数控系主任朱永亮是北京市数控专业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数控专家之一参与了国家数控职业资格标准的编写及制定,承担着部级《技师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在数控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数控系教师杨轶锋在2005年北京市工会系统职工数控技能大赛中荣获铣工组冠军,获得了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此外,学院还聚集了一批北京市甚至全国的专家、技能高手作为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如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金福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副总裁判长、高级考评员宋放之等。

优秀师资的加盟,不仅把高超的技能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入到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还为学院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投入 设施先进

近五年来,学院投入9800余万元充实和改善数控、汽修、机电、环保制药、计算机专业等各类实训实验设施,购置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训实验设备,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保证。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指导思想是“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而且技术超前”,即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在实训设备设施购置和使用上既要与企业目前生产实际相一致,又要考虑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以达到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后的生产环境相符合,并适应今后生产技术发展的需求。

据悉,学院不仅在数控实训厂房配置了国际领先的“德玛吉(DMG)五轴加工中心”、“德玛吉(DMG)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还在汽修实训厂房配置了各种现代化汽车检测、检修装置,其设备设施的配置水平远胜过一般的汽车修理厂和4S店。

目前,学院数控专业实训场地有6000平方米,设备280余台套(包括数控加工实训中心、特种工加工实训中心、高端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数控维修与检测实训中心、瑞典山特刀具应用技术实训中心、以色列思美创编程实训中心等);汽修专业实训场地5500平方米,设备400余台套;机电专业实训场地3000余平方米,设备近1000台套等。

其中,数控、汽修、环保制药和机电等专业的实训场地设置均能满足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等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需要。

在拥有如此雄厚的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学院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培训、鉴定职能。成为北京市第033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点及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北京市物业管理员鉴定站等的工种技师社会化培训和鉴定基地。

2007年7月,学院的数控专业、汽修专业、环保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被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深入改革 成效突出

学院在筹备成立期间就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持续的探索。随着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学院于2004年参加了劳动部组织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研究》课题,并被列入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八所核心院校之一。

童华强院长告诉记者,近两年,学院以数控、汽修专业为重点,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开发的试点和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并带动其他专业共同改革。

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市场调研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基础。学院采取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围绕企业、劳动力市场、学生、教师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了与数控和汽修两个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重点。具体分析过程按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行为层次关系,逐级递进。

课程设计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在分析企业工作任务所内含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基础上,从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层次与技能结构出发,按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四个层次的要求进行分类,设计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教案模板,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编制教学文件和校本教材 这是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的成果。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设计开发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3个课程方案、17份课程标准等。同时,数学、语文、英语、职业道德、职业就业指导等也随着职业特点进行调整。

教学实践 这是对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开发成果的检验。从2005年开始,该院先后在数控、汽修、机电、生物制药、计算机等专业21个教学班中进行了职业活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效果监控。通过上公开课、观摩课,收集学生课堂反应,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专业接受能力,评估试点教师的教学样本,并依据监控结果对教学样本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修改完善。

记者了解到,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2006年以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财政部教科文处、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对学院的教研教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院的教研教改代表了今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和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质量显著

自建校以来,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一直是学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上,学院严格遵循“质量第一”的方针,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专业理论及实训操作等各方面都严格按高技能人才的标准进行。

根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院一直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06年初,学院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签订了关于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的协议。

2006年3月举办的“以色列Cimatron公司授权培训中心揭牌仪式”,使学院成为以色列Cimatron公司在北京市唯一的软件培训基地;该公司为学院免费提供了价值338万美元的E版软件。

2006年4月,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共同举办了“北京汽车运用高级人才培训模式研讨会”。此前,该公司向学院赠送了两台整车、七台事故车、十几台发动机、变速箱及大量的汽车配件。此外,该公司还向学院提供了四、五十台价格优惠的整车,为学生的实训操作提供了充实的条件。

2007年7月,学院与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达成协议,在学院建立了刀具应用技术培训中心。

据悉,近两年来,学院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SMC(中国)公司、北航CAXA软件、以色列思美创公司、瑞典山特维克刀具公司、美国肯纳刀具公司、圣蓝拓数控技术公司、北方红旗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汇龙青云机电设备厂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确保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职业教育方针的落实。在就业分配上,学院学生基本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即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被社会、被企业认可。

近几年,学院毕业生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生实习期间工资最高达到3700元/月。有很多企业直接到学院选拔学生,组成企业自己的“冠名班”。如SMC公司在学院数控专业组建了“SMC青苗班”、“SMC高级工班”和“SMC技师班”;北方红旗公司组建了“红旗班”;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在学院汽修专业组建了“现代班”;美国戴安公司在学院组建了“戴安班”,而且为“戴安班”设立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为每年3000元/人。

“十一五”期间,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动了“双九千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实施“做强、做优和名教师、名学生、名专业、名学校”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对于学院今后的发展,童华强院长信心十足,“现在,学院正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与时俱进,突出特色,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力争早日实现‘全国一流、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现代化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

上一篇:研究生学业:学术理想与现实的对接 下一篇:明德笃志,励学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