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引进:古典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

时间:2022-10-29 08:48:34

穿插引进:古典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

内容摘要:诗意感性是古典诗歌的鲜活气脉,诗歌教学要避免碎片化分析,注重整体感知,努力创设诗境,回归诗歌教学本真。适时适度地运用穿插引进的教学手法,可以巧妙整合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引领学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受古典诗词葱茏的诗意。其主要的设计思路为:纵式联系、巧妙勾连,横向切入、精心链接,多维引进、优化环境,从而创设情境,丰富体验,在有趣、有味、有情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审美感受,领会古典诗歌的诗情诗韵。

关键词:穿插引进 诗歌教学 诗境 诗意

古典诗歌讲究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诗意灵性是其鲜活的气脉。正如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反观诗歌教学现状:“说文解字”屡见不鲜,条分缕析随处可见,诗词所构建的整体意象被解剖得支离破碎。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尊重整体阅读原则,可以适时适度地运用穿插引进的手法,可以避免碎片化阅读,优化诗歌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所谓穿插引进法:“或在课始,课中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或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余映潮《致语文老师》)

运用穿插引进法,巧妙整合资源,借智引力,引领学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受古典诗词的诗意。具体运用的思路为:

一.纵式联系,巧妙勾连

即从时间维度考虑,从学生及作者两个层面着眼,穿插引进一些以往的资源,来辅助本次诗歌教学。

1.勾连旧知,建立体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就能使学生将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古典诗歌常运用隐喻、双关、比兴、互文等手法,形象含蓄,表意丰富,凝练精粹,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由于储备不足,往往面对这样的诗歌时,理解把握诗歌意思有一定的难度。这时,穿插学生以往的学习资源,调动前期知识储备,能起到很好的启发诱导作用,使学生强化巩固知识点,有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对诗歌意思的理解,从而提高诗歌品读鉴赏能力。

如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其中有这样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处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学生在了解文意时很容易误读,曲解为“无人入眠,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下了伤感的眼泪。”即时穿插学过的诗句 “秦时明汉时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来激活学生思维。学生一下子回忆起互文见义的手法,准确阐释了词意。因为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所以学生还有自我实现的愉悦,增进了阅读的趣味性;同时,新旧学习资源互注互证,使学生建立了关于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有利于他们以后自觉地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

2.关联背景,知人论世

诗由心生,很多诗歌折射诗人的现实生活、印染主观思想情感,常常幽微含蓄地吐露诗人心曲。故而,再次回到诗人创作的特定情境中,了解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就需要适时适度穿插引进诗人的过往:相关背景、同期作品等进行补充、印证,读出厚度、读透情思、读懂深意。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深沉含蓄地表达了沦为亡国奴、阶下囚的人生愁恨与亡国哀痛。学生孤立地品读这阙词是很难读懂这复杂深切的愁苦悲恨之情的。此时,穿插介绍李煜的人生遭遇、政治背景,引进其所作绝命词《虞美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生能对那种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受尽屈辱、尝尽辛酸的愁苦之情理解一二。

可见,穿插背景、知人论世,可以在广阔的背景中、深厚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深刻深入地品读,读懂言外之旨,象外之境。

二.横向切入,精心链接

从横向联系的角度,穿插引进与所学篇目相关的诗歌,丰富内容,开阔眼界,增加教学厚度,提高课堂效率。可常用以下两种形式。

1.助读式导入

一些诗歌或意蕴丰厚、或婉曲深致、或立意高远,很难讲得深入浅出。遇到此类教学内容,可先牵引与教学内容、形式相近的浅显易懂的诗歌来辅助学生阅读理解。这种引入,还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

如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情景如画,意境优美,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深得诗歌含蓄之美。缺乏这种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中学生是很难体悟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别离思聚的情意的。于是,在课始,引入了李白的《静夜思》,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感受明静清冷的秋夜意境,触摸诗人客居思乡的愁绪。然后再顺势进入《十五夜望月》的教学。此种穿插起到一石二鸟之效:“未成曲调先有情”,优化了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快速沉浸诗歌意境;“断者架木通之”,在学生理解出现断层的时候,通过引入的介质,架设桥梁,使学生易于领会望月怀人的意旨。

由此观之,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穿插引进浅近诗歌,铺垫蓄势,由浅入深,以易释难,可以起到很好的助读助学作用。

2.联读式拓展

古典诗歌在题材选择、主旨表达、意象确定等是有共通之处的。找到关联点,运用“诗歌联读”手法拓展深化,使得课堂教学宏阔大气,内容丰富,情趣盎然。

所谓联读,从某篇诗歌扩展开去,找到联系点,将相关的诗歌联系起来,或扩展阅读,或比较阅读,集中全面地了解某种知识。

这种提高思维联结性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受到形象美、语言美陶冶的同时,丰富积累,拓宽视野,还能深化理解,在联系比较中从更深层次领悟诗词深邃的思想。

如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根据诗歌给定的具体意象――杨柳,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可联读以下诗句: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岑参《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

在酣畅的联读中,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更加深了对“杨柳”这一意象的理解:其不仅有纤柔可爱之情状,还积淀着传统的文化审美,更寄寓了丰富的情韵:离别之意、相思之情、悼亡伤古之思。

用这种意象联读手法可以去读一读“燕”“月”“雁”“锦书”等一系列古典诗歌中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可以读懂这些意象蕴蓄的诗韵、积淀的美感、隐含的深意,建构古典诗歌意象体系并内化为诗歌鉴赏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观照解读诗歌,进入诗歌学习的自由之境。

三.多维引进,优化环境

诗歌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明理都具有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诗歌教学更多的是体悟式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囿于学生经历认知的不足,教师要立足于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再创诗境,品味诗歌的真趣。

1.插入多种辅助媒体

借助音乐、幻灯、视频等声光电色多种媒体,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如在教学《蒹葭》一诗时,插入了音乐,让学生领略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王国维《人间词话》)空灵缥缈的意境,朦胧含蓄的美感,可望不可即的怅惘之情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意三叠,一唱三叹,极具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是中学生很难领悟到的。巧妙插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悠扬悱恻的主旋律回环往复,沉醉浸润其中,学生再读诗歌,感受到了重章叠句这种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所呈现的音乐美、诗意美:回环复沓中显现了时间的流逝,强化了追寻者的执着热烈、求之而不得的怅惘凄迷,诗意在一步步地推进,反复咏叹中显绵绵无尽、缠绵低回之深致。引进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体悟诗歌与音乐相互融合的精妙,增强了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引进多样活动形式

诗歌鉴赏也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要采取灵活贴切的活动形式,优化学习环境,增加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可以插入小故事、配乐朗读、个性演读、情境演绎、课中讲座……只要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品味诗情诗意,习得鉴赏能力,都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勃的五言绝句《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是一首抒发旅愁归思的诗歌。在本诗的学习中,穿插了“课中小讲座”的形式,介绍了诗文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景结情”的系统知识,让学生了解到:运用“以景结情”能够拓展艺术空间,激发审美想象,传达言外之意,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表圣《诗品・含蓄》)的艺术境界。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学生才能读懂“山山黄叶飞”的动人韵致――这秋风瑟瑟,黄叶漫天飘零的景象,既是用来映衬羁旅行愁,也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境况,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综上可见,根据诗歌教学特点,精心设计,适时适度地进行穿插引进,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情;可以整体深入地感知诗意,丰富体验,提高审美感受,领会古典诗歌的生动气韵和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 致语文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2.李元洛著 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

3.俞秀玲 感知诗歌意象提升审美能力[J]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月城中学)

上一篇:例谈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下一篇:心理资本视角下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