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9 08:40:24

海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

摘要 阐述了海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特点及主要做法,分析了该市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以期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现状;做法;问题;对策;辽宁海城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47-01

1 海城市土地流转现状及特点

海城市全市共27个镇(区)、397个村、192 481户承包农户,耕地总面积为83 427.53 hm2,其中:二轮承包面积80 220.73 hm2,未开展二轮承包面积655.72 hm2,机动地2 551.08 hm2。截至2013年11月末,全市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共流转土地面积6 133 hm2,预计年底海城市流转土地将达6 666.67 hm2。

近些年,海城市土地流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流速加快。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 221.93 hm2,其中2013年11月末净增加6 133 hm2。二是流向集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 133 hm2。其中:流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 503.33 hm2,占流转总量的73.32%,流向农户和种植大户的763 hm2,占流转总量的12.45%;流向其他主体的866.67 hm2,占流转总量的14.23%。三是流转增值。在市农规会立项机制统一科学调控下,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流转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青山工程果园和南果梨、大蒜等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使流转的土地身价倍增,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四是流转形式多样。转包3 260.33 hm2,占53.1%;委托经营1 666.67 hm2,占27.1%;出租813.73 hm2,占13.2%;转让125.27 hm2,占2%;互换147 hm2,占2.4%;土地入股120 hm2,占1.9%。转包、出租、委托经营是该市土地主导流转方式。

2 主要做法

2.1 积极宣传引导,推动土地流转

主要是通过农规会、培训会、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镇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小农意识,增强发展意识,推进流转工作有序开展[1]。

2.2 培育示范典型,拓宽流转渠道

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倾斜、项目支持等措施,支持种植大户、农事企业承租土地及荒山、荒坡等,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培育了三星生态农业、天鹰果业、世富种猪、接文三家堡村九龙川合作社、耿庄镇宏日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并把海城作为全国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县。

2.3 强化项目建设,推动土地流转

以农口各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科技示范、青山工程和种子工程,建立国家级标准果园、标准菜园示范基地、水稻繁育基地和无公害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推动项目区土地集中高效经营。

2.4 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土地流转

按照海城市“东部果园子、中部菜蓝子、西部米袋子”的发展思路,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通过政策扶持和品牌引导,推动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势[2-3]。

2.5 建立管理平台,规范土地流转

镇(区)成立农用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障专门管理机构(农用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同时成立实施农用地储备、整理、出让的镇级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代为整理、管理、处理土地。

3 海城市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镇(区)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的事,致使土地流转工作还处于停滞状态。农民存在小农意识,对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担心政策不稳,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4]。

3.2 机构不健全

市级虽然成立了农用地储备流转中心,但部分镇(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未建立。

3.3 流转价格过高

近年来,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都是政府主导,在流转过程中,镇(区)政府以提高流转价格的方式尽快拿到土地,导致土地流转价格虚高达到1.2万~1.5万元/hm2。

3.4 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到位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承包户192 481户,签订承包合同189 585份,未签订承包合同2 896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55 648份,未发放136 833份,合同入户率98.5%,经营证入户率8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没有建立。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土地流转的基础,没有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工作无法开展。

4 对策

4.1 健全管理机制

首先是村级实行政经分开,成立承载农用地所有权的与村委会分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农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分离,即农民的政治权利在居住社区、居委会,经济权利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次是搭建农用地流转工作平台,主要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农用地招、拍、挂市场,实现各类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4.2 开展农用地普查

召开全市农村资源普查大会,通过普查,摸清家底,集中农用地指标,为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4.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制订《海城市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意见》,逐步实现农村经营主体由农户制向农场制转变,农用地流转由“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向“公司+农场”、“合作社+农场”模式转变。

4.4 广开融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与国家工商银行研究以农用地经营权及地上(地下)附属设施抵押,开展融资试点工作,同时开展农用地股权融资、资金互助社融资、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融资工作。

4.5 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

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资金,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将规模经营业主纳入保险范畴,并由财政补贴10%的农业保险费。

5 参考文献

[1] 罗大钧,魏波.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2):22-26.

[2] 王音,陈军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6):4115-4118.

[3] 徐娥,周瑞东,韩文清.巴彦淖尔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现状及改进建议[J].华北农学报,2007(S3):138-140.

[4] 陈雪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安丘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阜阳市颍州区夏玉米新品种展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