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29 04:32:2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深化改革的指导作用研究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以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地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创新理论,在深化改革时期也为我国的各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未来社会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12-02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在这个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逐步确立的同时,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也更加凸显。深化改革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是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然而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收入差距已趋严重等重大社会问题,用怎样的思想和理论引导这一场新的改革,关系到深化改革的成功与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成为了协调各阶层利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的关键因素。

1 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梦”作为当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它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总体规划,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而“五位一体”建设理论的出现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全方位的规划。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紧紧围绕“发展”二字。

从农奴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人类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用自己双手证明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构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只是在经济上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经济上入手,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改革经济发展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注重高效率的过程中,改革分配方式,使人民享受到改革所带的福利。深化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我们将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凸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所在,更加彰显法治社会的活力,更加巩固党的领导,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民族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开展文化领域的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本,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立“中国梦”的统一认识,人们才能够加团结一心,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同时,加强在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引领社会发展正能量,构建绿水蓝天的美丽中国即使人民的期望更是“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然而,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中国发展的事情出发,将人民的声音听清了,将中国发展中的问题理顺了,“中国梦”的美好蓝图才能最终实现。

2 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

解决在过去30年里,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然而面对着的各种社会矛盾的阻碍,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建设什么社会成为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出现,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社会从总体上个划出了美好的蓝图。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各领域都取得飞速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有萌芽走向成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崭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它仅仅只是一种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绝不是我们建设的教条。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启动和推进的,但又是遵循了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专注于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得关键时期,改革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协调好各方利益,在确保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投身到改革的事业当中来成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它是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我们将建设的目光只局限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建设。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思想,在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给出了新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绘了美好蓝图。

3 为我国深化改革指明了发展目标

改革不是倾覆,解放不是否定,创新不是折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当中,我们改变的是经济运行体制、社会管理模式,然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在任何时期都不可动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目标。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又对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做出了规划。但是它并没有的提出教条式的条款,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特征上的描绘。

在深化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作为我们建设的总目标,更是我们的思想指南。它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将人民民主的思想形象化,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新气象,让社会风气更加正派。

在全面社会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深化改革的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未来社会的表述从本质上,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变,坚持人民利益导向不变。改革不是倾覆,改革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对深化改革实践指导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改革带来的制度完善和创新,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活力。

4 为我国深化改革巩固了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障,更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核心。无论改革如何深入坚持人民民主的思想始终不变,我们在推进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是为了将人民民主性质改变,反而是通过改革更加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的思想本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谋而合。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人民民主有了新的变化,在坚持工农联盟牢不可破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团结所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社会阶层。人民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我国改革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生力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政治保证。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阶层也发生着变化。从整体上来看工人阶级仍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而农民阶级依旧是我们最为可靠的盟友,但是由于我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较为落后,依靠新兴阶层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建设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理论所提到的充满活力就需要有这些新兴阶层的参与,他们所提供的社会创造力更能够保障社会的创新发展,而这也更能够体现人民民主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中的巨大作用。

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中间阶层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会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逐步加强而扩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产生进一步化解了这一矛盾的产生,有效地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通过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使人民享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兼容共同,是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建设,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人民民主。

5 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更为实现“中国梦”的提供了社会建设上的理论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我国社会发展制定了总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对改革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更从实践上为我国深化改革的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提升了我国人民的民主自利,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夯实了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6] 曹海玲.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主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上一篇: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研... 下一篇:国际贸易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