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探讨

时间:2022-10-29 03:27:20

“职业人”职业道德培养途径探讨

摘要: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培养评价方式;要协同校内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要创新教学模式,赋予职业道德教育以实践意义;要以行为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将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57-02

面对当前种种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笔者拟从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模式、职业道德素养教学、职业道德素养综合评估等三方面着手,研究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探索“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培养的实施途径。

协调校内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奏效。

发挥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改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让它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就业和创业指导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和音、体、美等项目的竞赛活动,通过比赛集训备战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意志。

利用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的教育,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教师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根据学校实习、实训要求和标准,对于参加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加强对职业道德养成内容的考核,对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

把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和共性规范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要加强职业道德研究,根据专业特点归纳职业道德共性和个性伦理规范,把敬业、诚信、公道、纪律、节约、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纳入实践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军训、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和行业,了解未来的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班主任(辅导员)和学校管理、服务工作者要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楷模 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德育规律,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培养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辅导员)的敬业奉献将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道德养成影响深远。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

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 要通过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和组织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学生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因地制宜地开辟活动场所,建设活动设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情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锤炼意志品质。

利用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的建设,发挥黑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等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歌及学校发展历史等的激励作用,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营造家庭与社会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德育大纲,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要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街道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能力培养,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枯燥、没有血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条例,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领会职业道德规范和条例,并且自觉融入个人未来的职业实践中,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做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践行者。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力争使职业道德教育做到知行统一。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成为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处于静态僵化状态的集中表现,实施情境教学模式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教师应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任务目标的业务活动情境预设,再现业务操作流程,把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结合典型案例融入到业务活动中,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还原为鲜活的经验知识,充实丰富的实践知识,使普遍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反思、感悟,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在情境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被设定为某一从业人员参与具体业务活动过程,从中深切领悟到怎样在实际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作为“旁观者”对他人之事进行简单评判。要结合本校实际,改革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自主学习。

上一篇:谈专业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博弈 下一篇:校企合作四阶能力递进“1212”人才培养模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