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内容、新手段

时间:2022-10-29 03:10:16

新教材、新内容、新手段

【摘 要】

人教版语文从2013年推出的新教材中,将“作文教学”独立编排,每个单元都由“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构成,并且教材的阅读始终与写作相关联。笔者结合新教材作文序列,进一步填充写作专题的内容,尝试从文本阅读中确定七年级的训练内容和“日常片段写作和成篇写作”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文本阅读 写作 七年级新教材

传统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是以阅读为主线编排的,写作是其附庸,尽管都努力地实现读与写结合,但是结合度仍小,而且结合之后仍是阅读主体、写作附庸。在老版本的课本中,写作并没有独立出来,而是在总称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中,但这个内容设置突出“综合性学习”,关于写作方面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写作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等。

人教版新教材就是看到这个问题,把写作从原来的“综合性学习”中脱离出来,与阅读并列,但每一个写作专题都与阅读专题保持一致。其情况大致如下:

从6个单元的写作专题设置来分析,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作内容设置既有写作原则的教学,也有写作技法的教学;

2.教材的阅读始终与写作相关联的。如第6单元写故事、根据要求写想象作文,与此单元学想象文章相呼应;

3.七年级下册侧重在“人”“事”角度寻找写作训练点。

从七年级新教材的写作安排来推测,整个人教版语文新教材的写作大体会是这样一个序列:写作内容角度强调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写作思维角度强调体悟式、移情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写作技巧角度则是构思技巧、表达方式选择、细节描写。

综合方面:循序提升学生写人能力;循序提升学生叙事能力;循序提升学生写景状物能力。

但这样的写作安排,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第一方面写作教学的梯度性并未呈现,同样的叙事、写人、写景状物,在七八九三个年级各自的梯度是什么。第二方面,课后练习片段写作与单元作文训练如何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方面、写作课与阅读课在时间安排上,一个写作技巧该怎样分解训练。这三个问题都需要语文老师在具体实践中,明确设置好七年级写作序列化、梯度化。

根据这些新的内容和序列,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在处理七年级上册作文专题的时候,第一第二单元有关写作原则的内容,确定为有关写作素材的获取,以写作素材获取来唤醒学生自我表达。“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而书籍资料中,教材又是学生人手一份的,所以,我们进一步细化为从文本中学习写作。那么,第一第二单元,我们确定的教学点有这么几个:文本素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用文本素材唤醒学生的素材积累和情感积累。如《羚羊木雕》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类似的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由文本素材引发学生的二度创作,如借用文本内容改写,依托文本空白补写。文本素材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如《金色花》中学习了表现手法后,可以当场把自己假设为某一样东西,来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的深情厚谊。从以上几个第一第二单元的教学点来看,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反复训练。

二、“文从字顺”,我们定位为语言训练。我们的思路是:七年级侧重“形象生动感人”的语言训练,八年级侧重“朴素自然平实”的语言训练,九年级侧重在“流畅含蓄深刻”的语言训练。但我们认为在训练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有篇章意识,即文体意识、主题意识(以意授其思,言授其意)、情境意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头)。在这一单元,我们通过范文运用,从主题着眼和练笔设计,从情境入手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篇章意识。我们可以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范文,文中的每一个小片段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不必说“片段,句式独特,语言精美。美女蛇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去叙写故事。“捕鸟”这一段细节描写传神。我们可以选择《风筝》中,鲁迅毁掉风筝对弟弟精神虐杀的场面,告诉学生无论是动词的选择还是修饰语的添加都必须有一定的情境,更为主题服务,这样才能做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三、“突出中心”和“条理清晰”两个单元的写作,我们的训练点在于写作构思方面,我们确定了初中三年五个构思内容:虚实相生、双线组合、先抑后扬、小标题式、一波三折式。而七年级我们侧重在“小标题”方式和“一波三折式”。七年级下册有一篇《邓稼先》是可以作为小标题教学的范文,但是在七年级上册没有类似的课文。而“一波三折式”,《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都是,里面所用的插叙的方式展现了这一手法的妙处。

四、“发挥联想和想象”单元,我们定位为写作思维的训练,确定了“体悟性”“移情性”“批判性”“创造性”四个方面的思维训练,比如在七年级我们要训练学生的“体悟性”写作思维,里面有一个内容就是给予学生想象方面的策略指导,《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我们可以延续想象:盲人孩子和成为人的影子之间会说什么话,有什么表情和心理活动。《金色花》一文可以训练学生添加的想象,文中我和妈妈进行了三次嬉戏:句式是当妈妈……时,我……可以让学生想象,以“当你……的时候,我……”的形式继续借助一个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我”对母亲的满怀爱意。《散步》一文中再欣赏一家人尊老爱幼共走田间小路后,引导学生把情节变成一家人饭后其乐融融看电视,我想看动画片,爸爸妈妈想看连续剧,爷爷奶奶想看戏剧,思考最后矛盾如何解决,为什么这么解决?然后写成一篇文章。在《春》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欣赏中,可以用相反的思路改变文中的景象,试着描绘《夏》和《故乡的秋天》。

五、七年级下册的写作专题中,突出的是“写人” “叙事”方面的能力,在“写人”方面,我们确定的教学指导的梯度是:单项写作――综合写作训练、一题多练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的梯度是:感知性思维训练――理解性思维训练――评析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物描写可以作为人物肖像描写训练的材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对人物肖像是简笔勾勒。《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是工笔描绘;《老王》中是聚焦特写。七年级:抓住人物有意义的特征,突出描写的真实性;八年级:突出个性,实现描写的自我性。九年级:注重描写的深入性和综合性。“叙事”方面的训练,我们确定七年级是写清楚一件事,八年级是写生动一件事,九年级是写深刻一件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社戏》等叙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写出完整的,有重点的一件事。

从写作的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打通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将语文教学从“学”的层次提高到“用”的层次,更加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符合新课标中提到的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切实有效的训练效果。

上一篇:“合作”―“互动”生成方式思考 下一篇:悟生活?抒真情?显个性?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