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课程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29 01:46:40

水力学课程素质教育论文

1课程特点及其素质教育实施要点

《水力学》课程以“三多一难”为特色.“三多”是指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一难”是指计算繁难.学生普遍感觉《水力学》课程难学,如何在完成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任务的同时,构建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目标及其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目标契合,以水为媒,传递人文情怀,活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全面实现.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力学》课程的特点,认识到《水力学》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要点依然是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学习习惯、审美情趣等方面.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实施要点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关联,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避免将素质教育沦为空洞的说教,并通过课程素质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能力与将来的实际工作能力,力求使每一位学生从《水力学》课程学习中获得人生启迪和专业熏陶.

2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与素质教育实施要点之间存在关联,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教学的热点话题,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综合反映,是全面衡量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要素.传授知识是根本,培养能力是目标,提升素质是总纲,能将这三方面融于一体的便是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教学方案必须由教师构思或设计,必须与课程教学大纲相吻合,必须与课程特点相适应,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合拍,即教学方案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对《水力学》课程而言,其教学方案应具备这样的特点:以水力学基本原理的阐述为核心,实现知识目标的培养;以管道和渠道的水力设计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终生学习习惯等.以课程设计与实验为依托,培育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学生互助学习与融洽相处的氛围.此外,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课堂“情境”设计,关注学生协同学习,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使用的《水力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并围绕“123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方面的目标.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设立了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第一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针对全体学生,以掌握水力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水力计算的基本方法为总目标.第二层次针对部分要求较高的同学,以训练其掌握EXCEL计算表格设计与试算方法为主,适当介绍专门软件.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少数优秀学生,以训练典型实际工程(如溢流坝、水闸、泄洪洞、供水管网等)的水力综合计算为手段,全面提升其水流现象分析、水力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选用等方面综合性的解决实际工程水力学问题的能力.

(2)以水为媒,传递人文情怀,播种水利精神《水力学》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以水为代表的液体,而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非常有利于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拓展.通过《水力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自然会对“上善若水”、“逆水行舟用力撑”、“源清流洁,本盛木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之交淡若水”等人生格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兴利除患”是水利行业的基本任务,对水之品质的认知又是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的人文寄托.从水跃现象就能很自然地引申出“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的道理,避免了简单的说教,也使学生对水跃现象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体现.古往今来,与水相关的优美诗句成就了诸多名家的山水情怀.“细水长流”是水的品质,“滴水石穿”是水的力量,“空明澄澈”是水的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水的力与美的结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又给了学生另外一种人生的启迪.而《水力学》中的连续方程从物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其寓意对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鞭策和激励作用,而水之品质与精神更是诗词赞美的源泉,也是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其蕴含的哲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对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都有很好的潜移默化影响.值得强调的是:《水力学》课程教学环节的素质教育内容必须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师应结合《水力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在自然科学原理、概念、规律和方法等成果的分析、推导、论述过程中,恰当地融入文化元素,自然地渗透人文情怀,体现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效果.即课程素质教育必须以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或其延伸内容为依托,以教学内容的文化延伸支撑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切忌将素质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和形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目标并非易事,教师必须把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思考与钻研,方能使素质教育中的人文情怀显得自然而又入情入理.

(3)关注水流现象,分析流动原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工科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每门课程都应该努力实践的素质教育目标.水流现象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水体流动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水流现象本身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素材.古已有之的“水车”、“铜壶滴漏”就是水力学原理在生活实践中的创新应用,而距今二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则是水力学原理工程实践的历史见证.为此,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水力学》课程的创新思想和科技人文内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活动,这是创新能力培养落地生根的重要依托.比如,基于《水力学》原理的流速、流量、水位观测仪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流体机械(如水轮机、水泵、水力切割机械等)、潜艇、水抢、水炮等都是课程创新教育的重要素材,都能给学生以无限的水力学原理方面的创新启迪.量水设备的改进优化、堰型开发创新、消能形式创新、水流现象模拟等,都是课程教学重要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向,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学内容.水力计算中试算方法的改进为热爱数学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不同流动边界下水流现象研究与实验验证,又为喜欢动手试验的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水力学》课程自身具备了足够多的创新能力培养素材,关键是学校教育是否具备创新成长的环境,学生是否有勇于进取和探索的热情,教师是否有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动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换言之,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创新意识培养环境则是由社会、学校、用人企业、教育管理者、教师、教材、实验室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诸多因素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完备,都会影响到课程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学校的育人环境、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及其相关制度的配套与否将是直接影响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关键,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撇开复杂的教育制度改革与学生学习环境不谈,仅从教师方面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方面投入大量精力,更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广博的与所任课程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具备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并使没有边界的创新因教师的引导而变得妙趣横生.创新是“水无常形”的具体体现,也是《水力学》课程的优势所在.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虽然《水力学》课程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素质教育题材,但由于缺少实施课程素质教育的环境,使得课程创新意识培养仍然更多地停留概念领域.

(4)依托课程实验,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自学能力、终生学习习惯、团队协作精神是人生必须面对课题,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每门课程都值得重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不同的课程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对《水力学》课程而言,其技术基础课的专业定位以及实验教学的团队协作,都非常有利于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实验必须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水力学》教学内容多且需要实际工程背景的特点使得教师往往要安排自学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并安排适当的文献检索主题,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正常水深、临界水深、共轭水深、收缩水深的计算往往具有类似的特点,是延伸学习的较好内容,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

3结语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滋润大地,滋养万物;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看似和善,却总有一往无前的力量.无孔不入,遇石而绕,其坚韧是人生最真切的参照.作为研究水流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诸多环节都是素质教育的载体,而水之品质和精神又历来被推崇和赞誉.关键是学校的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调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是否有素质教育的印记,并乐于投入精力去钻研素质教育.对《水力学》课程而言,首先应将素质教育的内涵渗透到《水力学》教材之中,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其次,教师应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天然联系,融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之中.学生应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学校应具备相对宽松的素质教育环境.教育管理者理念与制度的引领,学校管理层的配合与支持,全体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与课堂实践,是践行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未来素质教育成为课程教学主流的必然要求.

作者:何文学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上一篇:职业素质教育课改论文 下一篇:经济开发区综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