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视角下语言学学术文章中的引用分析

时间:2022-10-29 11:21:30

评价理论视角下语言学学术文章中的引用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SFG)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中“介入:摘引”(ENGAGEMENT:Attribute)体系,借助Coffin对学术引用的理论梳理,通过自建语料库中的实例,综合性地描述了引用中体现的作者立场、引用方式、引用本质的情况,对培养学生中英文规范学术写作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引用;评价理论;作者立场;引用方式;引用本质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01-04

一、引言

“引用”是在学术文体中使用了写作文本之外来源的信息,包含概念、术语、数据、研究方法、知识论述以及研究结果等信息的显性互文性的构建行为。“引用”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引用先前研究可以有效支撑引用作者所提观点;第二,合理的引用可以展示文本作者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的掌握状况,也是其写作能力的部分体现;第三,合理的引用是将知识和观点等信息归功于最初提出者的行为,建立了文本作者与被引者之间的交流,是维护学科领域内部研究者之间的一种纽带;第四,合理的引用可以有效避免剽窃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基于以上引用的认知和社会功能,有必要对引用这一文本行为进行系统性梳理。

二、研究背景

White认为对于引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科技发展史、信息技术以及应用语言学。本文属于应用语言学对引用的研究范畴。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对引用的先前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关注引用在学术写作中的修辞、认知、知识论功能。第二个方向涉及一语及二语学术写作初学者对引用这一互文性话语现象的习得过程。第三个方向则探讨不同语言、学科、研究方法学术文体中的引用差异。但以上研究均未提出系统性的引用分析框架,本文在Coffin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未来引用研究可借鉴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对话性分析

巴赫金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认为意义协商的方式可以由对话性(dialogism)解释。在学术写作中,由引用建立的作者与潜在读者之间的意义协商可以是对话扩张型(dialogic expansive),也可以是对话收缩型(dialogic contractive)。对话拓展型是指引用作者在构建意义对话时,刻意给读者留出发声机会,允许和鼓励不同读者对所引观点进行不同方式的解读,发表不同看法,体现不同态度和立场。相反,对话紧缩型则是指引用作者特意缩小读者对所引观点和内容进行主观解读的可能性,压缩读者发出其他观点的空间,鼓励读者就所引内容持有与引用作者相同的观点。因此,对引用作者观点的其他解读会带来潜在的意x对抗,从而需要较高的人际交流成本。收缩型和扩张型对话为引用特征的具体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引用”分析框架和对话性案例分析

Coffin认为引用隶属于评价理论中的“介入”体系,处于介入:摘引范畴。该体系同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元功能紧密相关,关注引用言语“进行人际或概念意义的协商的方式”。在Coffm的分析框架中,引用特征被分成了三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见图1)。

第一个系统为文本作者的立场,包含四种情况:认可(Acknowledge)、疏远(Distance)、支持(En.dorse)、反对(contest)。第二个系统涉及引用融入,包含文本融入和被引者融入两种情况。因为“融入”主要针对被引人和内容的文字表达,考虑到中国读者对该概念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难,在本研究中该系统被修订为“被引方式”。第三个系统涉及引用的本质,如被引者是自然人,还是非人,或者是抽象人?引用自然人有没有具体的姓名体现(Named vs.un.named)?引用的文献来源单个还是多个(individualvs.collective)?被引用者是在相关领域具有的地位高低(high status vs.low status),等等。在此有必要指出,在Coffin中,被引用者地位高低取决于有没有提供真实的被引者姓名。这一命题及潜在读者对被引者地位预设的主观性促使我们在本文中对这一分析框架做出修正,并最终摒弃了这一引用特征。

本研究为分析以上引用系统和特征,特建立了英语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语料库。该语料库包含了于2009~2013年在以下六种中英文应用语言学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现代外语》、《Applied Linguistics》、《The Mod-em Language Journal》和《TESOL Quarterly》。并从中抽样120篇论文,使用UAMCorpus Tool软件识别、编码并分析引用共计4234处。

(一)引用作者立场

在以上介绍的四种引用作者立场当中,认可表示对被引内容或观点持有中立的立场;疏远则表示对所引内容的信度不负责,持有相对怀疑观点,但并无反对之意;支持和反对则分别代表了作者对所引内容持有积极和消极的态度。以下为表明引用作者立场的例子:

1.林莉兰编制的量表从动机、元认知策略和学习行为3个方面调查了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2.Barcelos and Kalaja (2003) claimed that be-liefs are context dependent, dynamic, experiential,and contradictory.

3.Stryker and Leaver (1997) persuasively assert-ed that performance in a foreign language can andshould reflect an integrated continuum of form andcontent rather than a mutually exclusiv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two.

4.However, Chen and Chang (2004) failed tofind a link between academic learning history andFLA/FLCA.

例1中“调查了”表明引用作者客观地提出林莉兰的研究,并未直接流露出自己主观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评价;例2中"claimed"(声称)则表现出来对两位被引作者观点及其信度的不确定性,但并没有批判的态度,在这两例当中,引用作者并未对所引内容表示出明显支撑或者反对,允许读者主观解读,根据Coffin的归类均可以表达出主观的立场,因此认可和疏远这两种引用者立场都属于对话扩张型。例3中用了副词“persuasivelv”和动词“asserted”的组合充分说明对两位被引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例4则用“failed to find”指出了Chen和Chang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其投射出批判的态度。支持和反对立场已经明确体现了引用作者对所引内容的立场,意义协商空间缩小,因此为对话紧缩型。

(二)被引方式。被引方式包含作者被引方式和文本被引方式。前者区分了被引作者融入文本的方式,即作者直引:被引作者姓名直接在句子当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例5),和作者间引:被引作者姓名未充当句法成分而被放在句后括号、脚注、尾注、注释中(例6)。

5.例如,Boyland和Anderson发现,结构启动效应即便在启动句和目标句相隔20分钟的情况下仍然存在。

6.In both cases, work has frequetly been orga-nized around such categories as gender (e.g., Suther-land, Cowley, Rahim, Leontzakou, & Shatuck, 2001 ),class, and culture (e.g., Canagarajah, 1993; Ndura,2004).

例5中Boyland和Anderson是整个报道句的主语成分,对于别因作者姓名的凸显表明这只是被引作者的个体观点或者发现,是许多论点当中的一种。除各学科泰斗级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外,一般不代表该知识界相关领域已确立的观点,也不一定代表引用作者的观点。这种作者直引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其他声音,承认除了被引作者和观点外,也存在其他研究可能,故而属于对话扩张型。相反,在例6中,被引作者均被放置于相应的所研主题之后,如genre和culture。这种处理方法突出了文本,而弱化了被引作者,显示出文本的客观性,强调了所引观点已经成为研究领域内部广为接受的事实,不因研究个体的意志为转移。在此,作者被引方式表明其观点与学科背景属一致意见,故而不提倡不同观点。由此,作者间引突出了作者与读者在所引热菀庖逍商方面的对话紧缩型。

文本被引包含三个维度:文本直引、文本间引和文本混引,它们均涉及被引内容植入于文本的方式,即分别对应直接引用原文,改编重组原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以下分别为三种文本被引方式的例子:

7. 'A test ought to bring about good in society;that is it should not be harmful or detrimental to soci-ety' (Kunnan 2004:33).

8.Elsewhere (Gray 2010) I have argued that thetextual construction (and imaging) of English in ELTcoursebooks parallels the processes of commoditypromotion more generally.

9.The goal here was to identify the "telling"(Geertz, 1973; K. Richards, 2003) : particular per-sonal insights which resonate in terms of the connec-tions they make.

10.在心智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在研究类似的现象时曾提出诸如“现象质”(phenomenal quality)、“原感觉”(raw feels)等术语。

例7完整的一句话是对Kunnan文章中话语原封不动的引用,并且全部置于引用符号之内。引号的使用及具体页码的标注是文本直引的显著特征。文本直引还包括整段引用(字符数一般大于40),该方式虽不需引号,但往往以一定的缩进形式显著地标示其是以“插入”的形式镶嵌于写作文本当中。这种文本被引方式从形式上决定了所插入的话语发声的来源,被引作者应对其效度负责,引用作者在构建和协商意义时更多起到“搬运工”的作用。读者可以不赞同被引内容,因为从形式上可以看出被引内容本身就是和作者文本分隔开的。因此,文本直引属于对话扩张型。例8中被引内容放置在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当中,已经明显成为主句的一部分,被同化于作者的文本。相对而言,引用作者不鼓励读者方面其他的解读方式,故而文本间引为对话紧缩型。在所建的引用语料库中,我们也发现有如例9和10将文本直引和文本间引相混合的例子,并将其称为文本混引。例9中,“telling”是直接引自于括号中的两个文献来源,而其余部分则是引用作者自己的措辞及其修改。例10中的文本混引是仅出现在汉语文章中的情况。引用作者为了避免其所用外文术语的中文翻译可能带来的混淆,特提供外文原术语,而其他部分为引用作者的话语。文本混引仍然允许读者对所引观点的形式和意义持有主观看法和态度,所以其为对话扩张型。

(三)引用本质。引用本质包含两个范畴:人化和识别。在人化范畴中,引用会出现如例11中自然人(human)为被引用者的情况,也会有像例12中抽象人(abstract human)的情况。后者情况下,自然人“布龙菲尔德”仅作为中心语“向心构造理论”的修饰成分。第三种人化的情况为非人(non-human),例13中,被引部分成为“西方修辞学”,不具“人性”。

11.陈国明提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最新最完整的模式,包含三个互相依存的层面:(1)认知层面,指跨文化理解;(2)情感层面,指文化敏觉力;(3)行为层面,指跨文化效力。

12.布龙菲尔德的向心构造理论在分类上确实有些问题,对形式类以及中心语和短语的功能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13.西方经典修辞学由五个基本范畴组成:修辞发明/觅材取材(invention)、布局(arrangement)、文体(style)、记忆(memory)及宣讲(delivery)。

相对来说,按照自然人、抽象人、非人的顺序,人化范畴体现的对话扩展性逐渐递减。自然人体现出最强的被引作者主观性,而抽象人和非人则体现出不同程度的物化,因此,前者对话扩张型,后者为对话紧缩型。

在识别范畴中,本文对Coffin的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改,仅包含命名和分组两个次范畴。前者关注被引出处是否包含具体被引作者姓名,后者则关注引用来源的数量,区分了被引为单个或者多个来源。例14中,被引出处不仅为自然人,引用作者还列出了研究者姓名Shaw。这一已命名特征说明,所涉内容出自具体理论或者证依据。相反,例15则将被引人视为Scholars,虽为自然人,但并未列出学者姓名,属未命名。

14.As Shaw pointed out, very often a lack of vo-cabulary impedes effective reading of authentic texts.

15.Scholars of representation concentrate primar-ily on the semiotics of textual and visual images.

一般来讲,正因为命名提供了具体地理论或实证依据,其比未命名的识别范畴更具有较高信度。引用作者更期待通过命名缩小与读者的意义协商范围,劝说读者接受其命题观点,故该范畴为对话紧缩型。反观未命名,引用作者未列出确切的文献来源,引用作者对引用命题的信度处理相对较低,鼓励读者独立的看法和解读,故而该范畴为对话扩张型。

本文分析框架中最后的一个次范畴为分组。例16为引用单人单出处文献,其属于个体引用,而例17为引用多人多出处文献,属于集体引用。相对而言,个体引用突出了引用来源的单一性,投射一家之言之意。因此,引用作者构建出一种对话扩张型的特征。集体引用则体现出引用作者特意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旁征博引,证实所引命题具有更广泛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因此期待读者同引用作者一样接受所引命题,无需其他视角和解读,缩小了对所引命题进行意义协商的空间。因此,该范畴构建出一种对话紧缩型的特征。

16.张力军认为状语表示的性状是由动词造成的结果。

17.自主学习者不仅应具备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还应具备自主学习的心理。

五、结论

本文初步介绍了分析文本引用的文本分析框架以及各引用特征在进行意义协商时构建的对话性方式。在所有引用特征中呈现出对话扩张型的有:认可、疏远、作者直引、文本直引、文本混引、自然人、未命名、个体,而体现出对话紧缩型的引用特征包括:支持、反对、作者间引、文本间引、抽象人、非人、已命名、集体。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引用特点及其对话性的分析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引用个体若为领域公认权威专家的代表研究,引用作者所投射的对话性可能会成为对话紧缩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自然人等其他引用特征。因此,有必要从综合的视角观察引用实例,即某一引用从作者立场、被引方式和引用本质的综合范畴分析,进而判断其对话性特征。除此之外,引用实例应置于上下文的环境之中,剖析其实现的评价意义。

本文为语言学领域内文本引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从不同学科、不同语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研究方法和不同作者背景等角度分析本文引用形式和功能的差异,以及该文本形式背后潜在的对话性投射。

上一篇:越南大手笔军购专门针对南海 下一篇:《从生成词库论看名词的词典释义》一文商榷